□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顾问 张签名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也称地下货运系统,是指运用自动导向车(AGV)和两用卡车(DMT)等承载工具,通过大直径地下管道、隧道等运输通路,对固体货物实行输送的一种全新概念的运输和供应系统。
城市地下物流的好处和优势
首先是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地下物流系统采用专用的运输线路,能够避免外界的干扰,运输效率高;而且由于采用了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加之地下运输降低了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得市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据对日本东京建设的300公里地下物流系统评估中,大气中的NOx和CO2含量分别减少了10%和18%。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减少18%,运输速度提高了24%。
二是有利于提升城市物流效率。城市地下物流系统与物流配送中心和大型零售企业结合在一起,实现网络相互衔接,客户在网上下订单,物流中心接到订单后,迅速在物流中心进行高速分拣,通过地管道物流智能运输系统和分拣配送系统进行运输或配送,也可以与城市商超结合,建立商超地下物流配送。
三是城市居民的购物更加方便高效。地下物流系统末端配送可以与居民小区建筑运输管道相连,最终发展成一个连接城市各居民楼或生活小区的地下管道物流运输网络,并达到高度智能化。当这一地下物流系统建成后,人们购买任何商品都只需点一下鼠标。所购商品就像自来水一样通过地下管道很快地“流入”家中。
国外城市地下物流的发展现状
国外城市地下物流的大规模应用起步很早。1996年1月,荷兰开始研究连接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Aslwmeer花卉市场和hoofddorp铁路中转站的地下物流系统,最终该系统于2004年正式建成运营。
从1998年开始,德国修建了一条从科隆到多特蒙德的地下货运系统,长约80公里;系统采用三项交流电动机驱动,管道直径2米,速度36公里/小时。
目前,德国正在使用的Cargo-cap地下管道物流配送系统应该是目前管道物流系统的最高级形式,运输工具按照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进行设计,下面采用滚轮来承受荷载,在侧面安装导向轮来控制运行轨迹,所需的有关辅助装置直接安装于管道中。运输工具由传统的三相电机驱动,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在直径约为2m的地下管道线路中运行,同时通过雷达监控系统对其进行监控。在系统中单个运输车的运行是自动的,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导向和控制;尽管运输车之间不通过任何机械的方法进行连接,在运输任务较大时,也可以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很小,进行编组运输,其最小间距可以通过雷达控制系统控制在2.Om。在这一控制系统中,运输车可以自由地出入而不会导致运行速度的降低。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这种系统可以实现36km/h的恒定运输速度。
这种地下管道快捷物流运输系统,将和传统的地面交通和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共同组成未来城市立体化交通运输系统。德国、美国城市地下物流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全国所有的城市建设地下物流系统可以分担其国内货物运输总量的30%,即每年可输送2.45亿吨的物资;在日本东京中心地区的地下物流系统,同样可以承担目前该中心地区卡车运输量的30%。
我国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表土地供应日趋紧张,交通长期拥堵,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需要探索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货运交通模式。发展城市地下物流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十分有必要。
以北京为例,相关数据表明,全市60%的线路满载率在80%以上,而货运车辆占用了近40%的道路资源。而如果通过开发地下物流系统,就能够对地面货运交通进行分流,促进了货物运输的通畅性,降低了交通事故率,同时也给私人小汽车的发展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11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至2020年上海将建设100公里新型地下综合管廊,并将预留地下物流、能源输送等功能通道,以实现地下空间的集约化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国在城市地下物流的技术层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特别是在城市地下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由国京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出品并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参与设计监制的“LuGuo种子输送分类贮藏智慧系统”,就是“管道智慧物流系统”在种业领域的崭新运用,是中国自主创新装备,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该系统实际是一个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雏形,该系统也是按地上与地下双系统联合运转的构思设计的,比传统物流节能90%,智能配送,精准分流,非人力自动送达入户,是一套比较完美的世界城市地下物流突破“最后一公里”困局的理想方案。
总之,城市地下物流凭借其低成本、高效、准时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一方面,地下物流能够对地面货运交通进行分流,促进货物运输的通畅性;另一方面,地下物流不受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中断的物流运输,使运输过程得到有效衔接。未来,地下物流系统作为一种可行的、创新的绿色物流方式,将成为城市物流行业模式创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