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利军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钢铁之城马鞍山写下的千古佳句。有谁会想到诗仙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却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呢?六十多年前,在马鞍山长江岸边,依据科学勘探掌握的大量铁矿资源数据,党中央作出了战略部署,建设马鞍山铁矿。从此,马钢从这里诞生,城市从这里崛起。从此,马钢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长江岸边。
华东第一炉铁水流金溢彩
马钢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的马鞍山境内,临江通海,是历史上楚汉相争之地,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指示,利用马鞍山的有利资源,以少量投资,在短期内建设好铁厂,希望由此形成华东地区的重工业基地。根据党中央指示。1953年初,马鞍山铁厂开始全面恢复修建。来自北京、天津、本溪、阳泉、大冶、龙烟、太原等地的参战者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播散汗水、燃烧豪情,历经6个半月的顽强奋战,6座71~74立方米高炉奇迹般改建完成。1953年9月16日18时零5分,改建后的2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顿时炉台上下一片欢呼、一片沸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流出的第一炉铁水,由此结束了华东地区有矿无铁的历史。
1958年9月20日,毛主席亲临马钢视察,健步登上9号高炉炉台,从工人师傅手中接过望火镜,从风口处聚精会神察看炉内矿石融化情况,并详细询问了高炉动工的时间和出铁产量。当他得知9号高炉建成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且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后,十分高兴,当即作出了“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的重要指示。时隔一年后的1959年10月29日,毛主席再次亲临马钢视察。毛主席两次亲临马钢视察,给马钢人极大地鼓舞,全体干部职工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又一个热潮。
到1960年,马钢共完成2.31亿元投资,建成27个工程项目。继1954年4月1日推出第一炉机制焦炭、1958年炼出第一炉钢水、轧制第一根钢材后,钢铁联合企业的雏形已经形成。
国产第一枚车轮托起祖国大动脉
铁路事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了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六十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将自行建造一座大型车轮轮箍厂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61年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讨论车轮轮箍厂的兴建与选址事项。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亲自主持会议。会上,邓小平在认真听取每一个代表发言后指出,“目前国家经济十分困难,但再困难车轮轮箍厂一定要建,这就是把钱用在刀刃上。今天大家都说在马鞍山建设车轮轮箍厂比较好,我虽然没到过马鞍山,但马鞍山地处江南,交通和资源条件都好,这是办钢铁企业的优势。我看场子就在马鞍山建设,这是大家的意见,也是我的想法。”
1961年3月7日,马钢车轮轮箍厂筹备处迅速成立。随后,工程建设的号角吹响。来自冶金部、一机部、铁道部等8个部委和江苏、上海、安徽、辽宁等21个省市的19个厅局、192家主要设备制造厂,以及鞍钢、武钢、大冶等兄弟单位,全力支援马钢建设。
历经2年多的艰苦奋战,1963年11月18日,国产第一枚车轮轮箍在马钢试轧成功。1964年7月29日又成功轧出国产第一枚整体碾钢车轮。从此,祖国交通大动脉车轮烙上了“马钢印”。
马钢车轮托起祖国大动脉的消息即刻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工人日报传遍海内外。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把“马钢车轮”同“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原子弹爆炸”,作为我国工业战线四大成就,编成《新闻简报》在全国公映。
令冶金同行钦羡的是,六十年代,马钢还首创了“三清、四无、五不漏、规格化一条线”的文明生产管理方式,被国务院誉为“江南一枝花”向全国推广。
如今,马钢车轮已驶入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按世界任何一种车轮产品标准组织生产。自主研发的时速250公里、350公里高速车轮,顺利通过中国高铁60万公里装车考核,并获得国内轮轴企业首张CRCC证书。
国产第一套高速轧机
映红市场
建设一座现代化高速线材厂是马钢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当时马钢人的记忆中,有几笔数据一直被搅得寝食不安。1977年,由于国内线材短缺,每年被迫进口68万吨左右线材;1980年,从海外进口猛增到140万吨。期间,价格不断飙升,由一开始180美元/吨上升到370美元/吨,大量外汇流入洋人口袋,马钢人心痛不已。
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为了企业长足发展,马钢正式向国家申请建设一套高速线材轧机。在国家、省、部、市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马钢人终于实现了梦想。1987年5月20日凌晨,马钢迎来了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日子。这一天,随着马钢高速线材轧机“吐”出一圈圈殷红的线丝,一抹金色的霞光照亮了马钢上空。
如今,马钢高速线材经历改造升级后,工业装备技术、产品使用性能继续领跑同行,其生产的低温控轧控冷紧固件非调质线材,使8.8级、9.8级非调质冷镦钢完全达到强度要求,满足了航天、航空和我国新型核潜艇的高端需求。
中国钢铁第一股驰名海内外
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更加催生了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种子发芽和成长。马钢人强烈地意识到机遇从来都属于那些善于把握的人们。马钢人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选择: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制。
像马钢这样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进行整体股份制改制,在我国尚无先例。马钢人能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浪潮吗?马钢人能在世界舞台唱响骏马奔腾之歌吗?
马钢人认为股份制改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需要,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需要,是提高资本运营的根本需要,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是促进大发展、大变革、大转换的契机,无论遇到再多再大的困难,都要撑起航行市场的风帆。智慧,给了马钢人无穷的动力;勇气,给了马钢人攻坚的锐器;创新,给了马钢人登高的梯子。在国家、省、部、市的大力支持下,马钢被国家纳入第一批股份制改制试点企业行列,一举从境内外募集资金64亿元人民币,被中外媒体称之为“中国钢铁第一股”,也成为中国当时在境内外发行规模最大、集资额最多的一家上市公司。马钢股份制改制成功,探索出一条国有企业在海外融资扩张的成功之路,为我国更多钢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股份制改制以来,马钢资本结构不断优化、融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力地支撑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在2018年世界钢动态公司(WSD)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报告中,马钢跻身其中,位列第31位。同时,马钢集团、马钢股份还被两家权威机构评为“AAA”信用等级。
国产第一根大H型钢
横空出世
为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马钢依托股份制改制募集而来的雄厚资金支持,从海外拼盘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中国第一条大H型钢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3亿元人民币,生产线分别由德国曼内斯曼.迪马克公司、西门子公司和美国依太姆公司提供先进技术和装备。设备总重量2万余吨,电器设备装机容量5.2万千瓦。该工程共引进4000多吨关键设备,其主要工艺技术及设备装备水平居世界一流。
1998年7月4日22时58分,在马钢H型钢生产现场,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操作人员轻轻启动按钮,只见宽大的加热炉炉口慢慢打开,一会儿,一根火红的矩形钢坯似一条灵动的火蛇从炉口游出,在步进式轨道的牵引下缓缓向前移动,经过开坯、切锯、粗轧等10几道工序,最后,近百米长的H型钢从万能轧机当中火龙般咆哮而出,展现出它修长而坚硬的身躯。
一串串金色的光环
交相辉映
经过马钢“十一五”“十二五”两轮大规模技术改造,马钢70%装备实现了大型化、现代化。但马钢人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一边大力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十三五”技术改造,一边主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大力建设现代都市绿色工厂。
近两年来,马钢十分注重绿色经营、环境经营,已累计退出炼铁产能224万吨、炼钢产能141万吨。同时,积极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认真打好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站、净水守卫站,使铁素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100%、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以上。
目前,马钢可以做到瓦斯灰、烧结机烟尘、氧化铁皮、炼钢污泥等全循环利用;钢渣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100%安全处置;通过余热余能回收实现能量循环,应用干熄焦、燃气蒸汽联合发电(CCPP)、TRT(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烧结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等共性节能技术,实现余热余能资源高效回收利用。基于马钢“三大战役”的积极作为和突出贡献,马钢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称号。
步入新时代,马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抢抓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机遇,抢抓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机遇,抢抓国家扩大改革开发机遇,抢抓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大力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品牌,使马钢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天的马钢,成果丰硕。多项产品获得冶金金杯奖、冶金科技进步奖、冶金市场开拓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科研成果获得冶金科技一等奖。同时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卓越绩效企业、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绿色工厂、全国质量奖等光荣称号。
60余年风雨兼程,60余年谱写华章。马钢正在新时代阔步前行,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