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超
它,在民族危难之际诞生,在烽火硝烟中艰难生存,在新中国得到发展,在改革春风中崛起,在新时代升级做强。
9根钢锭、125.7吨、2400吨、31.7万吨、100万吨、1000万吨……一个个数据,一个个奇迹。它从一家小钢铁厂,一步步壮大。
80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80载冬去春来,29000多个激情燃烧的日夜,它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它,就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昆钢”)。
烽火硝烟中诞生历经战争时代洗礼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春城昆明近郊安宁市境内的昆钢总部,只见一座座高炉巍然耸立,一片片厂房错落有致,与周围的山丘一起绵亘蜿蜒,勾勒出城堡一般刚毅的曲线。到了夜晚,昆钢仿佛就是一座不夜城,点点星光与璀璨的灯火交相辉映。
回望1937年,上海陷落后,被誉为中国电炉炼钢创始人之一的周仁,把大量仪器设备和书籍资料装成700个大箱子,辗转香港、越南,历经一年长途跋涉,最后从滇越铁路抵达昆明。
周仁认为,“一个国家没有钢铁就像人没有骨架”。坚信“强国必先利器”的他不断奔走呼吁,希望云南建一个钢铁厂。
1939年2月22日,在爱国人士的联合支持下,公私合股的中国电力制钢厂应时而生。
考虑到既能避免日军飞机轰炸以及对昆明市造成干扰,又能在交通和电力方面获得便利,厂址选在了昆明市安宁县(今安宁市)桥头村附近的山沟里,距昆明23公里,就是现在的昆钢桥钢厂原址。
同年11月,为进一步满足抗战和民用钢材需要而筹备的云南钢铁厂也正式成立,周仁任筹委会副主任委员。作为昆钢前身的中国电力制钢厂和云南钢铁厂,承载起了“钢铁救国”的梦想,在炮火硝烟的年代艰难生存。在最艰苦的时期,周仁的夫人甚至把嫁妆全部捐出。
1941年6月9日,一吨电炉终于建成;当年8月28日,炼出了第一炉钢水,浇出了9根钢锭。当年就生产了125.7吨钢。
百废待兴中发展逐渐壮大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希望的曙光照亮了华夏大地。经历了兵荒马乱的昆钢,正式迈向成长壮大。此时的祖国大地,百业待兴。昆钢积极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生产势头前所未有。
1952年1月,中国电力制钢厂更名为西南工业部208厂,云南钢铁厂更名为209厂;在资金、材料、技术紧缺的条件下,两个厂当年产铁7000多吨;产钢2400多吨,破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年,昆钢正式向国家上缴利润。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两个厂合并为西南钢铁分公司105厂,优化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收获,企业当年就向国家上缴210万元。“昆钢当时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昆钢原副总工程师刘世泰说,昆钢开足马力加快生产,每天有200多辆马车从矿山向厂里运输矿石。
1955年6月1日,105厂更名为昆明钢铁厂。从此,“昆钢”简称沿用至今。
当时,尽管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非常简陋,昆钢仍掀起了大规模生产浪潮。昆钢公司原党委副书记、经理王向明说,虽然条件艰苦,大家毫无怨言,艰苦奋斗。没有运输工具,老百姓也参与运输,他们拿着毡帽,端着矿石送到昆钢来,都希望把钢铁产业快速搞上去。
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昆钢210立方米二号高炉、三号高炉,255立方米四号高炉陆续建成,一批炼钢轧钢生产线相继投产。1970年7月,五号高炉建成投产,昆钢实现了日产千吨铁的目标。
昆钢原副总工程师李锦江说,五号高炉建成那天,云南省举行了庆祝大会。出铁口打开那一刻,铁水奔流而出,红光映红了半边天,四周近万人掌声不断。
随后几年,昆钢逐渐结束了露天作业、人工上料等重体力劳动方式,高炉也告别了土焦、全生矿炼铁的历史。一个具有50万吨产能的钢铁厂初具规模。
改革开启新篇章生机潜力全面焕发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泱泱河海,滋润神州大地。
改革开放第一年,昆钢就走出了持续亏损的低谷,全年产铁36万吨、产钢31.7万吨,实现利润35万元。
为改变技术装备“老、小、旧”的面貌,昆钢开始引进和研制先进的生产设备。20世纪80年代初,昆钢从德国引进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小方坯连铸机,为节约成本只引进主机,配套设施自己设计建设,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多项技术居全国同类机型首位,被誉为全国“连铸一朵花”。
原昆钢炼钢厂厂长何成绩说,其他企业买设备时,德国设备商就推荐说中国昆钢的小方坯生产管理好、产量高,建议到昆钢去学习。
1993年,昆钢年产钢首次突破100万吨。1995年昆钢开始实施当时有名的“三三三”工程。昆钢原副总经理、副工程师尹培宇说,“三三三”工程就是利用三年时间,投资30亿元建三个大项目,即综合料场、烧结厂和六高炉。
六高炉建成投产后,昆钢的钢产量从100万吨达到了200万吨,质量有了飞跃,钢材成了抢手货。
1999年,昆钢改制为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02年,在中国首次发布的500强企业排行榜中,昆钢成功入围。2004年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省属企业。
昆钢原董事长郝蜀东回忆,2004年11月销售收入第一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到昆钢来开庆功大会,颁发纪念牌。
突出主业多元发展化解风险连续盈利
随着钢铁行业迅猛发展,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居安思危的昆钢提出了“主业优强、相关多元”的战略。
2007年初,400万吨大红山铁矿竣工投产,成为钢铁生产的“大粮仓”,171公里控制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管道开始源源不断输送铁精矿浆。
昆钢原副总经理陈子刚说,因资金紧缺,大红山是建是停,公司曾开专题会议讨论,时任副总工程师刘世泰说“如果公司资金困难,他愿把积蓄捐出来”,道出了昆钢人的钢铁情怀。
2007年8月,昆钢与武钢集团战略重组昆钢股份公司。昆钢原总经理严锡九说,2003年昆钢把钢铁主业拿出来组成昆钢股份,目的是要在香港上市募集发展基金,但因香港股市发生变化,昆钢转而与武钢集团合作。
重组后,昆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发展思路,彻底改变单一产品经营模式。随后,钢铁、水泥、煤焦化工的产业层次不断提升,自营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重型装备制造、国际贸易、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板块快速成长,工程建设、地产开发、现代物流等产业不断壮大,非钢产业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2011年,由昆钢控股的云南煤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在新材料领域,昆钢在国内率先走出了一条“钢-钛”结合模式发展钛材加工的道路,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座大型电子束冷床熔炼炉。
2015年9月,昆钢与华润水泥签署增资扩股协议,这是继引进武钢集团战略合作后的又一次大规模重组,组建了云南省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水泥企业。
2012年,昆钢钢铁产能突破1000万吨。2013年,在全国钢铁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昆钢成为西南唯一实现连续盈利的钢铁企业。2014年,昆钢非钢产业销售收入首次超过钢铁主业。
壮士断腕彻底改革树转型升级新标杆
持续高速发展后,全国钢铁产能过剩矛盾逐渐形成并累积。2015年,钢铁行业陷入全面亏损境地,昆钢也未能幸免。
昆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陆军说,近年来,昆钢在云南钢铁行业“一厂独大”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市场份额逐步下滑,民企总量已超过昆钢。因进口铁矿石价格下跌,昆钢原有的资源优势被削减,沿海钢企凭低成本进口矿优势,大举进军西南市场。受行业不景气和多方挤压,2015年昆钢亏损35.6亿元。
昆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进行了历史上最大力度的改革调整。
2016年,昆钢对安宁本部、草铺新区、红河、玉溪四个生产基地结构进行优化,化解280万吨粗钢产能,承担了云南省75%以上的钢铁产能化解任务。同时,对115个子(分)公司和业务进行拆分、重组和整合,处置了大量低效亏损企业,盘活不良资产,形成了传统产业、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
2017年,昆钢实现营业收入933亿元、利润10亿元的目标,一举摘掉亏损帽子。2018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利润超过15亿元。
2018年3月,昆钢与招商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区域综合开发、综合物流、高速公路与智慧交通、金融服务与投资、大健康产业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计划投资超过1800亿元。2018年5月,昆钢整合重组云南物流产业集团,拟将现代物流产业打造为新的支柱产业。
昆钢还全方位绘制了“安宁草铺新区绿色智能制造基地”“昆钢本部工业遗址文化旅游及大健康基地”“昆明宝象临空国际物流产业基地”的发展蓝图。
80年来,薪火不断,奋飞不辍。每一步前进,每一次跨越,都承载了昆钢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为国家奉献的豪迈情怀。“昆钢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和管理两大层面转型,打造好‘三大基地’,脱胎换骨,华丽转身,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标杆。”面向未来,杜陆军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