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过度包装商品说“不”
□ 特约评论员李宏 1公斤重的月饼5公斤包装、1块月饼包了4层盒子……一些商家过度注重商品包装,增加了消费者购买成本和垃圾处理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包装垃圾源头减量,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从8月26日起在全市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限制月饼过度包装专项整治行动。(见9月1日《广州日报》) 其实,月饼过度包装,已是持续多年的老问题。中秋已至,一些商家仍置国家近年狠刹公款消费和送礼之风于不顾,打着礼品经济的幌子,片面迎合消费者追求奢华的消费心理,将过度包装演绎到了极致,有违实施垃圾分类、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促进环保及资源节约的时代要求。不仅月饼包装企业,在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过度包装现象也相当突出。“商品包装+快递包装”的粗放模式,让包装垃圾量迅猛增长,随之而来的则是资源浪费和处理难题。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向广州那样,对月饼过度包装开展专项整治,有利于引导商家树立理性的商品包装观念。消费者也应摒弃奢华消费和送礼之风,不给过度包装提供市场。且这种全社会多方诊治应不限于中秋节,也不限于月饼,而应长期化、制度化,遏制各类过度包装。 从立法和监管部门讲,应完善立法,加强监管。目前,国内还没有应用于商品与服务包装的专门法规。商品包装应用标准方面也存在明显缺位,目前只有2010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仅有的标准不但限制的范围狭窄,而且只有个别标准为强制标准,即“包装物不超过3层”,限制并不充分,也难以满足当前需要。在完善法规的同时,监管部门对过度包装应从严强化监管,不合格生产企业将被重点监管。 从包装企业讲,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华而不实的过度包装,其实早晚也蒙不了消费者。包装企业应在包装物的实惠上多下功夫,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在市场自由竞争之下,商家在选择月饼形式上,追求的其实是如何突破,需要在自用型和社交型两个细分市场上平衡。华而不实的包装产品,可能不被消费者买账。限制月饼过度包装,市场选择或更见效。 从消费者讲,应对过度包装商品说“不”。作为“上帝”,消费者只是吃月饼就够了,其他过度包装都是多余。只有你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包装企业才能没了消费市场,到头来只能企业自我消化,谁吃亏谁知道。 可以说,政府多年提倡的环保、减量、节俭这种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响应减量,企业也会在包装上推陈出新,跟随时代的审美而变化,但不排除有些环保材料本身就价格不菲。因此监管本身也需要不断修正,与时俱进。至于土豪式、无创意、山寨式的包装,只会被一部分人接受,其实是无需多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