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钢铁物流 - 综合物流 - 物流云计算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订阅注册] [找回密码]  
全面引领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物流报》与新中国走过的70年
稿件来源:慈洪君

  □本报记者慈洪君
  中国物流,自古有之:有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丝绸之路”;有贯穿南北的黄金通道“京杭大运河”;有62艘大船和2.7万人的郑和下西洋;有从汉代开始的义仓、惠民仓、广惠仓、预备仓等“天下之大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物流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得到恢复并开始大规模建设,初步建立了以铁路和水运为骨干,包括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运和管道构成的运输体系。在政策上对铁路运输的16种主要物资进行合理化运作,开展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物资储存与调拨,保证了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抗美援朝对物流的需要。1949~1978年的中国物流业主要特点是高度集权、分割管理、政府定价、政企不分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一时期,中国物流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远远的落在了发达国家的后面。
鸿蒙初辟,《物资信息》应运而生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邓小平同志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对于经济体制,1982年提出中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0年又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才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1985年6月18日,《物资信息》周刊正式创办,国家物资总局局长李开信为周刊题写刊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办这样一本小册子,就是为了准确、及时地传达党和政府物资经济发展的新政策。《物资信息》周刊成为了“沟通市场的向导,衔接产供需的桥梁”,得到了全国物资生产经营者认可。1988年1月,周刊更名为《物资供求信息报》,冠名“国家物资部中国物资信息中心出版”。
  笔者翻阅尘封已久的档案资料,许多读者来信让人眼前一亮:《物资信息》周刊的政策信息和供求信息,使他们“获得经济效益”。1985年上海市冶金工业局供运站高伯奋读者在来信中称,“不仅是物资价格、供求预测信息,物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本刊第10期《李开信谈物资部门改革》一文,即使篇幅长一点,也很受读者欢迎。当前大家都关心物价改革,希望多登一些这方面的内容。”1987年河北省肃宁县杨洪章读者来信,称一条信息使积压物资三天销完,“我局有日本马口铁30吨,纯碱50吨,由于信息不灵,造成积压。《物资信息》周刊3月18日刊登了这条信息后,仅三天时间全部售完”。因此,他特向本刊表示谢意,并再三表示“请转告读者,不要再来信函求购”。
  在今天看来,一把剪刀、一瓶胶水的工作方式过于原始,但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因为《物资信息》坚持了正确的办刊宗旨,及时沟通有无,使国内读者眼界大开,欢呼雀跃。《物资信息》周刊的创办以及后来《物资供求信息报》的出版,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厚爱,也受到了当时行业主管领导的肯定。1986年,国家物资总局局长凌毓勋在报社调研时,对本报首创的“实用供求信息”服务栏目给予了充分肯定。1988年,国家物资部部长柳随年为本报题词,勉励大家“加强物资信息工作,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探索前行,《物资信息报》助力市场经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家深化物资体制改革的思路逐渐清晰: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和建立高效、通畅、可调控的物资流通体系的目标,打破流通分割格局,建立不受条块分割的在计划指导下的统一市场,科学地组织全社会的物资流通,逐步实现物资流通的社会化、合理化、现代化。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将物资流通产业列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
  1991年12月21日,物资部部长柳随年向李鹏总理汇报,李鹏总理赞成物资配送设想,财政部设物资配送专项基金。同年,物资部与国家体改委决定开展物资流通综合改革试点,在物资部党组领导下设城市配送领导小组,丁俊发任组长。这也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大背景。
  1993年4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正式批复,原《物资供求信息报》正式更名为《物资信息报》,周二报,全国公开发行,刊号为CN13-0031,中国老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段云题写报名。此时,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提供更加权威、实用、及时的信息,成为本时期报社思考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加强信息的实用性,及时传达党和国家改革的声音,应成为报社编辑出版的指导思想。
  由于此时期专业媒体缺乏,物资流通行业供求信息极端不对称。为了扩大信息量,应广大读者要求,报社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扩版增容工作:1995年1月1日,本报由周二报改为周三报,并出版月末版。1996年1月1日,本报由周三报改为日报,每个工作日出版报纸。1998年1月,为了全面落实“信息创造财富”的办报理念,更加有效地利用版面,报社开始对各类、各省市场信息,进行系统分类。按行业划分,开设了“钢材市场”“机电市场”“汽车市场”“建材市场”“化工市场”等,按地域划分,开设了“河北市场”“山东市场”“河南市场”“华南市场”等。全国性的物资信息类媒体航母架构,初具规模。
  对于报社一连串的改革,来自读者的声音可以说“好评如潮”。陕西省一位读者陈光说道,“我之所以订阅《物资信息报》,与贵报使我走上致富之路分不开。去年(指1996年),当我致富无门时,偶尔在报上发现了两条信息,使我当年就收入了24000元,今年又收入了88000元”。
  坚持正确的办报思想,报社出版经营工作突飞猛进。报纸品牌在国内业界的影响力迅速提高,报纸经营收入连续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2008年7月份,笔者去河南参加一个活动,一位中年钢贸老板(现在应该身家过亿了)看到笔者,谈起报纸来十分兴奋,“是《物资信息报》让我走上了钢贸之路”。当时,尽管笔者的名片上已经印有“现代物流报”好几年了,但“物资信息报”这几个字,显然对他还有着难以抹去的记忆。
  进入新世纪后,现代物流的概念在社会上渐为人知。2001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这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物流行业社团组织。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物流行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历史渊源及相关领导的努力,成立后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为本报的出版指导单位。
  行业报的发展,无疑会打上行业变革的烙印。物流概念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物流热”。进入新世纪以来,也就是“十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跨越了“起步期”,进入理性、务实、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快速发展,《现代物流报》深耕物流业
  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物流业发展。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组建流通企业集团及发展物流配送中心。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物流业发展。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在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得到确认,并第一次列入五年规划,这是历史性突破。
  此时,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产业升级,服务业随着制造业加快转移。大型跨国公司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营销布局,扩大市场规模。一方面通过对物流管理和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把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跨国企业抢滩中国市场,我国正在变为国际物流业竞争的焦点,投资的热点。
  在国内物流市场,跨国物流业巨头UPS、DHL、TNT等陆续进入,民族物流企业中远、中外运、中海等迅速壮大发展,外资、国有、民营三大物流阵营形成鼎足之势。然而,相比欧美发达的国际物流业,我国物流业还显稚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地把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物流业要赶上“洋物流”,需要媒体从经营理念上来进行引导。而且,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朝阳行业,为这个行业代言,需要全新的视野。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读者需要,2005年9月1日,报纸正式由《物资信息报》更名为《现代物流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为报社主管单位。这是国内物流领域惟一公开发行的行业报纸媒体。(下转第8版)
□本报记者慈洪君
(上接第4版)同时报社开始大胆改革,提出要以专注的精神,打造一支专业的团队,最终实现报纸品牌影响力的跃升。
  首先,报社根据行业发展和实际情况,确定了“专注、专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即以专注的精神,专业的团队,实现报纸品牌影响力的跃升。在办报宗旨上,坚持面向行业企业,为行业发展服务,强调以深入解读行业热点、精辟透析企业案例为切入点,做深做透行业新闻。近期目标是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达成行业主流媒体、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类报纸媒体目标。
  其次,着重于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人才队伍。行业报不同于社会新闻类报纸,它需要采编人员不但懂写作,还要懂行业。在读者面前,不仅是叙述者,更是思想者。本报刊发的《养路费:借费还魂》《交强险:边止痛,边创伤》《零供博弈:谁为刀俎,谁为鱼肉》等这些专题和文章,对制约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迈进的观念和体制积垢,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均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
  第三,行业报面对的主要是企业读者,典型企业、典型案例被编辑部视为报道的金矿。在文章采写上,注重典型案例的剖析和解读,《中邮变法:半个葬礼,半个婚礼》《中外运外嫁:听鸽派的鹰歌》《中美航线:外企恋战,国企恋床》等重磅文章,事件鲜活,生动形象,撼人心魄,做到了为企业立言,为行业建言。
  几年中,报社成功地打造了一支专家型记者队伍,这支专业的团队,锻造了一批维护行业利益、促进行业发展的报道精品,成为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知名网站转载的对象,提升了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与央广、央视等媒体合作,拓展了服务渠道。报社通过创办论坛、活动,为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之间搭建平台。许多活动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全方位、立体化提升了报纸品牌的美誉度。“专注、专业、影响力”理念,深入进报社员工的心中,体现在报纸版面上,传达到读者的心里。
转型升级,全媒体业态全面发力
  2013年2月26日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2013年11月9日~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把物流业进一步提升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基础性主要体现在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度、扩展度。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同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我国物流业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物流需求规模保持适度增长,需求结构继续优化。物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物流行业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健全,物流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物流需求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本世纪初的近20%,下降到14.8%,物流业进入了新时代。
  在现代物流业发生着巨变的同时,传媒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博客诞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现代化、电子化自媒体时代的开端。2009年微博诞生,至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1年微信诞生,至2016年12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8.89亿。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014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媒体
  融合发展是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
  专家认为,改革开放至2012年的中国物流业,主要矛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物流需求与物流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的重点主要是发展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自2013年以来主要矛盾已演变为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与物流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久的矛盾。这就给报社全体员工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型,如何服务好蓬勃发展的中国物流经济。报社领导遵循传媒业发展规律,经过调查、摸索、研究,确定“以全媒体融合发展助力物流业走进新时代”的理念,以报社的转型带动服务的升级。
  首先,坚持内容为王,全面提升采编人员的工作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他们需要的是具有定制特征的精准化、个性化的新闻,提高新闻采编人员采集新闻、挖掘新闻、解读新闻的能力,目标是增强报纸的服务性、实用性、真实性、权威性与纵深性。新闻产品必须有观点,必须有思想,必须有特色,最终才能会产生报纸品牌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在考核上,实施“更重视客观指标,弱化主观指标”“降低固定工资,提高浮动收入”措施。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报社的数十部新闻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各类奖项,一批调查报道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
  其次,组建全媒体平台,实现“一次生成,多次分发”。纽约时报认为,“好新闻带来好生意,我们的策略是顾客流向哪种媒介,我们的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报纸、电视,甚至新闻网站,都成为“传统媒体”,影响力日下。实现全媒体,走进移动端是必由之路。报社早在2007年,官网上线,开始了与互联网的亲密接触。如今,报纸、网站、微信矩阵、微博、APP全媒体框架结构已经成熟完备,“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适配、多渠道发布、全终端传播”成为常态,国内最权威的物流行业全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已成规模。
  第三,创新服务模式,全面引领物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报社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原有的“出版、发行、广告”三架马车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报社认为,必须以活动和服务带动经营业务提升。几年来,报社每年都组织三至五场全国性论坛、会议,既获得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报社品牌美誉度。通过成立现代物流研究院,为国内物流企业、政府部门提供增值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经过几年努力,报社具备了强大的品牌优势、网络渠道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在提高新闻服务水平的同时,积极围绕客户需求开展品牌推广、资源对接、活动策划、企业咨询、公关服务等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深得企业和行业欢迎。
  70年风云激荡,70年砥砺前行。《现代物流报》从报道计划经济的物资分配,到中国物资流通业改革,直到见证着今天物流业蓬勃发展,我们坚信,报社全体员工一定不负重托,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领导下,以饱满的精神担当起引领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早日实现转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并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资料:《丁俊发: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物流业》,特此致谢)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综合物流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全面引领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所版面
【第 4 版:特刊】
现代物流报社 http://www.xd56b.com/ 版权所有123
技术支持:喜阅网(www.xpl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