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兆
钢铁是工业的骨骼。近代大国兴衰,无不与钢铁、煤炭等产业密切相关。中国钢铁工业诞生于风起云涌的洋务运动中,基础薄弱、步履蹒跚。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仅相当于当时美国钢铁产量的2.2‰。70年后,中国钢铁产量雄踞世界第一,超过9亿吨,是1949年的5696倍。
70年波澜壮阔,钢铁工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奏响了工业强国、制造强国的时代凯歌。
7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各部门对钢铁材料的需求、为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探索“走出去”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从“一张白纸”到独占鳌头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主席针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恢复建设短缺物资状况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用“白纸一张”来形容丝毫不过分。之后,我国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西南、西北等地纷纷建设了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据统计,在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位居世界第4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又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1978年12月23日,随着宝
钢在上海长江口畔打下
第一根钢桩,宝钢成为
了当时中国投资最
多、规模最大并且
全套引进国外设备
的头号工程,这也
标志着我国钢铁行
业发展迎来一个新
的起点。1985年9月15
日,宝钢第一期工程顺
利投产,宝钢建设有了一
个良好开端,表明我国不仅能够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而且能够生产出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产品。
而在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的同时,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等等。
据统计,中国粗钢产量在2003、2005、2006年分别突破了2亿、3亿和4亿吨,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在2005年,中国真正结束了依靠进口钢材满足国内需求的历史,实现了进口和出口的基本平衡。
从“三低一高”到“高精尖”
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国家进步的脚步密切相关,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70年的时间,中国钢产量急速增长。据统计,自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8亿吨大关后,至今一直保持在8亿吨以上的规模,牢牢占据着世界粗钢年产量的“半壁江山”。
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国计民生提供了基础。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钢铁工业也进入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和高压力的“三低一高”新常态。因此,中国钢铁也需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在经历了转型和升级之后,钢铁行业也在不断“瘦身”和变化。
自2016年以来,钢铁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上限目标。合计取缔地条钢企业700多家,取缔产能1.4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升至80%以上,已基本进入合理区间。
同时,随着中国钢铁工业不断进步,中国钢铁工业工艺技术装备已经跻身世界水平。过去钢铁那种“傻、大、黑”的形象已发生变化,与环境和谐共生成为了新的趋势。此外,一批高端钢铁产品更是打破了国外垄断,占据了高端用钢的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