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戴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要求,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自2018年4月份决定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本报特开辟“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专栏,以“开放创新智慧供应链”为主题,展示一批优秀供应链试点城市、试点企业在践行创新与应用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为响应上港集团优化港口营商环境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港口物流主力军作用,本着提高口岸作业效率、节约物流运输成本、实现高效便捷安全的单证电子化流转的原则,自2016年底以来,把“设备交接单电子化、集卡预约平台建设”作为主攻目标,成立了上海上港陆上运输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上港陆服),作为“上海口岸电子EIR平台”项目的运营主体单位。通过协同各家船代、堆场等相关单位,全面梳理业务操作流程,强化系统控制等手段,已实现集卡预约平台使用覆盖全港,电子设备交接单系统全面上线,首条码头出场快速通道正式启用等一系列功能。
作为港口业务实现无纸化和智能化的突破口,“上海口岸电子EIR平台”的功能正不断地增加和完善,许多传统业务随着系统的开发和功能的增加,正颠覆着港航业务的历史,更为便捷、高效、环保的电子化操作法正一个一个地涌现着。
一、上海港集装箱电子设备交接单实现全面上线
自2019年2月14日起,上海港集装箱电子EIR设备交接单实现全面上线,将传递了30年的纸质设备交接单据彻底成为历史。自此,集卡司机再也不需要为了一张纸质单据来回奔波,大大减少了等候时间,极大地提高了上海港的作业效率。
过去,上海口岸全年需流转纸质设备交接单约1500万套,平均每天4万至5万套。从费用上估算,每套单证印制成本约3元、打单成本约5元、寄送费用约20元,全年1500万套单证的费用在4亿元以上。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港陆服通过集聚智慧、群策群力,与系统开发公司、各集装箱码头、船公司、船代以及车队、堆场等各方沟通协调,全面梳理业务操作流程,开发了电子设备交接单系统,并经过多次测试,目前已实现系统全面上线运作。
推行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这一举措将使港航运输物流链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实现效率港口,形成节能环保集疏运体系的一大进步,对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二、上海港第一条码头出场快速通道正式启用
经过近5万车次的全面测试,上海港第一条码头出场快速通道于2019年3月20日在冠东码头正式启用,启用初期通过面向社会车辆开放部分业务的通行权限,包括:进口提重、出口送重、一进一提(需预约)的电子化作业。
当驾驶员使用电子单证作业的集卡驶入出场快速通道时,识别设备会自动对车号、箱号、箱型进行识别,识别后的数据上传至相关操作平台进行校验,如数据与平台中一致,则自动抬起栏杆。对于应急情况,则由道口工作人员远程监控处理。整个过程耗时仅10余秒,相比传统手工控制出场的耗时20、30秒,大大提高了集卡通行效率。
与传统出场人工作业相比,出场快速通道在降低多种成本及风险的同时,又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对事后单证(电子设备交接单)的核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测试使用期间,众多集卡驾驶员表示,出场快速通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期望能够快速推广,未来能在更多的码头为驾驶员提供便利。
三、上海港码头推行电子小票进出道口
随着智能化、电子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码头作业的方式也逐步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上港集团所属的部分业务的电子化作业模式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随着设备交接单电子化工作的逐步推行,越来越多的船公司将取消纸质设备交接单,集卡将使用电子单证进出集团所属的各个码头。
其中,长期以来,集卡司机进出码头道口时,码头系统都会推送纸质小票,经常发生小票遗失、模糊等情况,导致司机找不到码头箱位。为了更好地提供港区服务,上港陆服务配合各码头从2018年9月开始试行道口电子小票功能,目前运行情况平稳。司机只要通过集卡预约平台进行预约,当要通过码头道口时,系统会推送电子小票到“E卡纵横”微信客户端和电子EIR手机APP,耗时不到10秒,大大缩短了进场时间,集卡司机可以根据电子小票上的场箱位去指定区域等待作业,从此告别找不到纸质小票而无法提落箱的时代。
电子小票的推出,不但能够节约一定的纸质成本,起到节能环保的效果,而且结合电子设备交接单的全面推行,可以形成一条绿色的快速走廊,降低车辆在道口、码头的作业等待时间,进一步提升司机满意度。设备交接单电子化、出场道口智能化、进港电子小票等项目作为成功的案例与载体,通过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为码头及堆场作业效率的提升提供依据与建议。上港陆服还将通过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并结合移动支付等手段,从接单、提箱、装拆货到还箱,实现司机一站式的操作体验,为行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
上港陆服将进一步加强对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为目的,努力做到行业领先,共同打造具有上海港特色的平台产业和行业生态圈,实现共生、共荣、共发展,全力推动上海港“四个港口”建设,为优化港口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