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时代,最具粘性的是内心认可
□ 本报评论员 常河山 无论是直播带货、造节促销,还是打折售卖,商务价值的核心,不是平台流量,而是提单量。而决定提单量的是用户的内心认可。 当“00后”渐成新时代消费的主流群体后,线上选购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日常,几乎没有了上两代网上消费“隔山打牛”的困惑和担忧。伴随速度、检索、过滤、可视化、规避风险等互联网功能逐步完备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消费者,更多的是在分享IT、VR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与体验,以及生活方式革命性变化。 电商的数字化、可视化以及静态图景展示真切水平不断“逼真”,使得人们对线上选购与实体店选购的印象区别,正变得日趋模糊,尤其对于线上购物已经习惯的“00后”消费群体,更是如此。 自从走进这个时代至今,电商行业就一步步地培养起来了线上消费大军,但也用自己平台上产品质量、品类、价位和各种配套服务,架构了消费者心中的评判体系和决策坐标,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与未来”交给了消费者。以至于,每个电商用户,在“购买”模块上轻点鼠标的无数个“一刹那”,本质上就决定了平台的未来。 买个晾衣架三次都没有把配件发全,一条多功能数据线调换两次都无法实现其功能介绍,消费者一怒之下,便与平台“断交”;饭点儿都过了一个多小时才送到,接单之后忙不过来便悄悄取消订单,客户又是投诉又是指责平台监管不力;傍晚下单,第二天中午就接到网购的心仪之物,感动之余海誓山盟“永不分离”。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洪流滚滚的线上商务,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说,九十九票做得好,一票没有做好,就被横加指责。实际上,有胸怀的平台,不会埋怨买家过分苛刻,从人性角度考虑,买家做的不是客观学术,而是购买服务的体验。无论商家和平台说的多有道理,体验不爽,作为消费者的买家就会选择放弃。凭借强势跟消费者讲理的平台,输了也是输了,赢了也是输了。 一个平台,除了技术上对市场需要的满足能力,认真遴选商家、严格各项审核、保证产品及服务质量,成为电商运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共识。遇到了问题,用实际行动和卖家沟通,在原则之下,维护买卖双方合理权益,是积聚平台美誉度和消费者内心认可的应有操守。凭借日常积累德行育化,是凉是暖,都会慢慢渗透到买家的内心深处,形成认可程度的刻度,决定着是否购买。 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电商时代,对一个平台来说,最具决定其发展力和用户粘性的,是人的内心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