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钢铁物流 - 综合物流 - 物流云计算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订阅注册] [找回密码]  
满目青山满目情
———全国劳动模范赵春娥故乡探访记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赵振立
  今年4月21日,是被誉为“工人阶级好女儿”的全国劳动模范赵春娥以身殉职38周年的忌日。因为疫情的缘故,没能举行纪念活动。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便与赵春娥的次子牛建民及爱人相约一起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全世界劳动者用汗水与奉献铸就的光辉节日里前往赵春娥的故乡——河南省偃师市赵家岭村,追寻赵春娥曾经走过的足迹,寄托对这位工人阶级好女儿的深切思念。
  从洛阳沿中州东路出市区,汽车沿着310国道向偃师市急弛。重回故乡情更怯,年近六旬的牛建民师傅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向记者讲诉了许多有关母亲赵春娥的往事。
  赵春娥,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赵家岭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4月到洛阳造纸厂当锅炉工。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务农。1966年被招收到洛阳市煤炭公司当工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洛阳市煤炭公司,赵春娥负责看护长期放在车站货场的煤。她早去晚归,清理煤底和现场,对撒落在道轨石渣里的煤,用手一点点抠出来,许多次手指抠出了血。五年中,在道旁石渣中共为国家清理出150多吨煤。
  1977年,赵春娥被调到老城煤场当现场管理工。她只要一上班,就不停地工作。经她管理的煤场,堆放整齐,道路干净,煤不超耗。1979年在增产节约活动中,她订出一年节约200元的目标。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她把长期撒落在地上人踏车辗的煤,一镐一锹挖起来,把沉淀在排水沟里的煤,一点点捞起来,仅此就清理出21吨煤。她还把擦试机器用过的棉纱洗净晒干,重新再用。一年中,她共为国家节约460元,超额9倍完成公司的节约指标。
  除本职工作外,赵春娥还主动到煤场附近的大街小巷为孤寡老人、烈军属、支边援外家属送煤、拆洗被褥。1968年冬的一天,大雪纷飞,她和几位同事,冒雪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送煤。发现老人屋顶有破洞,风夹雪花往屋里灌,床上的被褥又脏又薄。她当即把被褥抱回家洗净烤干,添上自己的棉花,缝好送去。第二天,又和同事把老人房子修好。她给大家做好事,可她自己家里修房子时,没误过一天班。牛建民至今还记得,大哥结婚时,母亲还是在别人的提醒下,才提前两个小时回家料理。
  赵春娥是现场工,她除把现场管理好外,还常主动帮助粉碎班干活。当粉碎班要分给她一份奖金时,她不肯接受。实在推辞不掉,她就把这钱添上自己的钱,买来热水瓶和糖果,送给托儿所的孩子们;买来打气筒放在值班室,方便买煤群众;买来茶具以供职工喝水用。赵春娥身体不好,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1982年春节前,工会补助给她50元钱。她把这笔钱买成煤、鸡蛋和蔬菜,分送给街道上的困难户。
  由于长期带病工作,赵春娥肝病恶化。
  1980年12月,经治疗有所好转。医生在出院证明上写:“肝硬化并腹水形成,建议停止工作继续治疗。”她把医生的证明悄悄装起来,找煤场领导要求上班。领导劝阻不下,将其安排在商店门口值班,并规定不到煤场去,不干体力活,不外出走访用户。但她一上班,就擦玻璃,扫地搞卫生,还找机会到煤场帮助粉煤、洇煤、打扫现场。
  1982年4月20日,是赵春娥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照例提前上班,打扫商店院内外卫生。上班后不久,便大口吐血,下午被送进医院抢救,次日5点50分凌晨逝世,年仅47岁。
  赵春娥逝世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 《河南日报》 《中国物资报》 《洛阳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几十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报道了她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也为她题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是:“学习赵春娥同志,用共产主义精神从事劳动和工作。”
  牛建民告诉记者:从1971年起,母亲赵春娥先后10次被评为公司、局、洛阳市、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特级劳动模范。1982年6月,中共洛阳市委追认赵春娥为“模范共产党员”。同年8月,国家商业部追授她为全国商业系统“特级劳动模范”。1983年2月,国务院又追授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共中央先后作出决定,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汽车行驶1个多小时,终于来到偃师市邢沟村。邢沟村位于首阳山镇北,北与邙岭乡隔邙西山相对,由邢沟、邓门、赵家岭等自然村组成,赵春娥就是邢沟村赵家岭人。
  由北环路进入邢沟村,汽车沿着一条不足两米宽的水泥路蜿蜒曲折前行二十多分钟,来到一处青山环抱的小山村—赵家岭,这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工人阶级的好女儿赵春娥的故乡。早已经等候在这里的邢沟村党支部书记邢海超、村委主任赵新汝,支部委员赵坐周急忙迎上来,热情地欢迎记者和牛师傅一行。
  赵春娥的故居在哪里?一下车,记者就怀着急迫的心情问邢书记。
  “呶,那排平房的第一家就是。”顺着邢书记的手指望去,只见半山坡一排青砖青瓦与土坯相间的老宅掩映在绿树青山当中,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丹青,恬淡之中油然而生一种幽幽的怀念之情。
  邢书记告诉记者:赵家岭村原来分布在邙岭脚下的一条大沟的两侧,耕地主要是坡岭旱地,十年九旱,历年是靠天吃饭。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平整土地,打深井、修水塘和提灌站。不但解决了长年困扰群众的吃水难问题,还使全村60%的土地成为水平梯田。1997年他们在北环路附近规划新村,实现全村整体搬迁,并且修成一条进出村子的水泥路。目前,作为老村的赵家岭除了一位不愿离去的老人在此居住外,已经没有人居住。
  说着话,记者和邢书记一起来到山坡上赵春娥故居前。这是一座典型的河洛民居。院墙由青砖与红砖交错垒起,突起的门楼,拱形的门洞,大门的黑漆虽然有些斑驳脱落,但两侧和门上面两幅已经退色的对联依然在诉说着那些远去的故事,思念着已经逝去的亲人。
  大门前面是一块空地,长着一棵齐腰粗的皂角树,巨大的树冠伸腰抒臂、遮天蔽日。树身上钉着的一块蓝色的古树保护牌告诉我们这棵皂角树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沧桑。树下面有用石块砌的石桌、石凳,返璞归真,浑然天成。坐在石凳上面,清风拂面,心旷神怡。放眼远眺,沟内的景色一览无余。真应了那句古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赵春娥故居内,由于长年没人居住,院内已经是杂草丛生,但两侧的房屋却依然保存的非常完整。房屋内杂乱地堆放着瓦罐、水缸一类的日常生活用品上面已经落满厚厚的灰尘。
  牛师傅告诉记者:这些房屋都是后来盖的。母亲赵春娥的出生地应该在后院。说着,他带领我们穿过院后土山墙下的一个窑洞,后面竟然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是一个类似于豫西地区“地坑院”的天井。天井四周依次开挖了七、八个窑洞,有的已经坍塌。牛师傅指着左侧一个相对保存比较完整的窑洞,告诉记者说这个应该就是母亲赵春娥出生时的窑洞。
  记者默默地伫立在窑洞前,凝视着这个毫不起眼的窑洞,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赵春娥这样的先进典型并不是偶然的。赵春娥和雷锋等英雄人物一样都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由于他们深受旧社会的苦,他们从内心深处感激带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毛主席、共产党。因此,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春娥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无数工人阶级的代表,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从赵春娥故居出来,邢书记又带领记者参观了赵家岭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民宅和上世纪修建战备铁路的防空洞遗址。他真诚地告诉记者:赵春娥作为全国知名等劳动模范,出生在邢沟村赵家岭,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最近,镇上在搞树立良好家风教育时,就专门介绍了赵春娥。下一步,我们规划将原来废弃的老村子,重新进行改造。特别是对赵春娥故居进行维修,充实内容,把故居建成赵春娥事迹陈列馆,使其成为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邢沟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打造以赵春娥故乡的红色文化和古村落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区。希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能来赵家岭投资兴业,共同努力把赵春娥故乡建设好,建设的更加美丽。
  就要离开赵家岭了。登上汽车,记者忍不住再次回头凝视着这个被晚霞笼罩的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心中感到深深的不舍:在这里回忆,是一种圣洁的赞歌;在这里聆听,是一种信仰的庄严;在这里瞻仰,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在这里思考,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无尽的思念和深情都将融化在这苍茫的青山当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综合物流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满目青山满目情
  本文所版面
【第 A8 版:物流时代】
现代物流报社 http://www.xd56b.com/ 版权所有123
技术支持:喜阅网(www.xpl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