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决不等于“脏乱差”
□ 特约评论员李宏 中央文明办日前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务实之举,因而广受各地百姓好评。 而笔者认为,地摊经济决不等于“脏乱差”,更须提高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城市治理能力,物流有序,道路畅通,环境整洁,不扰居民。唯此,方能长远。 客观讲,允许店铺商户在一定区域内占道经营,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不扎堆、保持距离的要求,室外经营也显然比室内经营有优势。而且从复商复市、保就业促就业乃至方便群众的角度,允许“地摊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回归,回应了民生关切,体现了以人为本,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举措。杨宝玲等一些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一个经营良好的地摊不但至少解决了一个人的就业,也往往撑起了一个家庭的生计,促进了消费,小摊点体现了大民生。地摊不独中国有,在国外也普遍存在。 不可否认,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地摊因随意占道、深夜扰民、物流混乱、乱放垃圾等,被当做“脏乱差”的代表,直接与城市形象挂钩。城市管理者因而出台禁止和限制措施,也不难理解。因为人们反对的并不是“地摊经济”本身,而是其失序、混乱的状态。 所以,为“地摊经济”的松绑,不能仅放在“应对疫情冲击和加快恢复、稳定就业”的背景下进行,还须提高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城市治理能力。 从职能部门讲,管控地摊不能光图省事,一禁了之;放开“地摊经济”,也不意味一放了之,需要有政策措施的配合,有管理服务的提升。应多一些民生为本的务实作风,少一些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在管理层面如何拿捏好平衡,做到精准管理,高效运作,运营有序,实现“烟火气”与“文明风”同步,显然很考验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对经整改仍无效果的地摊,应予以取缔。 从地摊经营者讲,要珍惜政府赋予的经营机会。要遵守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确保产品质量,搞好垃圾分类,避免占道经营。否则,则违背了政府发展地摊经济的初衷,注定难以长久。 从消费者讲,也应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要求,做文明的消费者。尤其应谨慎购买地摊上的食品,对假冒伪劣食品坚决说“不”,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自觉维护好地摊卫生,做到垃圾分类投放,不在居民区大声喧哗。 总之,各方协力打造地摊经济“升级版”,才能真正做到让民众得实惠、个体赢商机、经济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