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屋的变迁
□ 刘俊祥 1985年,我们一家人享受到了国家“农转非”待遇,随着父亲来到了工作的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全家四口人挤在一间12平方米低矮的瓦片屋里。屋子里就两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别无它物。小屋子夏天炎热的时候,房内就像是个蒸笼,可要到了冬天,房内又成了冰窖,盖两床被子还嫌冷。 据父亲讲,我们家最初在矿上分到一间瓦房,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以为然,可在当时,这种待遇不是很多人能享受到的,那是我父亲靠一名老工人和工作中取得的很多荣誉换来的。 为解决没有厨房的问题,父亲从料场捡回来一些边角木料,盖了一个趴趴房,当作厨房。那时,小趴趴房连个门都没有,是父亲从井下捡了一块风筒布做了一个挂帘门。 每到下大雨的日子,我们家就要遭殃了。屋里到处都漏雨,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都得用上,晚上“滴滴答答”的雨声常令我们全家辗转难眠,第二天,全家人精神恍惚。那时,为了防止房屋漏雨,周围的居民们使出了十八般武器,有的人捡来丢弃的风筒布铺到屋顶,有的人不知从哪里找来大块广告布贴在房顶,有的人甚至将一块块塑料布临时拼凑在一起抵挡大雨,我家也不例外,屋顶上到处都是铺的破烂,现在老父亲想起来都觉得心酸。 我们住的小胡同地势低洼,一到下雨,胡同就成了一条小河,这条特殊的小河即使下雨过后很长时间里仍不会干,人走在胡同里,如同行走在小河里,大人们总是抱怨,我们一帮孩子总是窃喜,因为可以脱光脚趟水,这样的乐趣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到的,但趟水的结果总是换来父母的一顿狠揍。 我们住房周围,只有50米外的一处招待所有自来水和公开厕所,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我们都要去提水,家里备有两个大塑料桶。而上厕所也成了一件难事,人多,上厕所也要排队。 父亲虽然离上班的地方不远,但是我们住的周围全是泥土路面,要是碰上了下雨天,鞋和裤子就全是泥,等到了上班的地方,一双鞋早就成了泥鞋。当时父亲每月只有32元的收入,我们很少买新鞋,一般都穿母亲给做的布鞋。一次语文考试,我考了班里第一名,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一双新鞋,好让我“六一”儿童节穿。可有一天,我为了向小朋友们炫耀,就穿上新鞋给他们展示,谁知刚出门就滑到水坑里,看着新鞋变得面目全非,我哭得很伤心。 如今,矿区的变化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我和兄弟,一年一年的收入越来越多,在矿上都有了房子。还在县城里买了房、买了代步车,周末带着父母和孩子周边逛逛,看一看风景,非常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