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钢铁物流 - 综合物流 - 物流云计算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订阅注册] [找回密码]  
供应链创新在我国经济“双循环”中的作用

  □著名物流学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
  “双循环”,众所周知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双循环”的落脚点是面对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形成新发展格局。如何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双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应该从两大方面来思考。
  一、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国内大循环
  首先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产业大循环。我认为国内大循环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产业循环。“大循环”更宏观的角度可以说是经济循环,但经济循环是基于产业循环提出的,是针对全球产业链受到逆全球化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产业循环。所以供应链创新首先是要在逆全球化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的产业形成国内大循环。
  从我国目前的产业循环背景看,形成国内大循环是有充分条件的,至少有两个条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充分:中国的产业体系是全球最完整的;中国有14亿人,且越来越富有,即有14亿人的大市场。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供应链组织能力相对较低。与欧美的全球供应链相比差异很大。
  目前,我国的产业链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比如钢铁产业,生产还是生产、流通还是流通,消费还是消费,生产组织模式还是传统的模块化组织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价值创造能力不如人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因为有全球市场需求来支撑产业发展,可能就忽略了在整个产业组织上的效率低下,但放在未来就不行了。一定要通过供应链的组织方式打破产业内的模块边界,由传统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转为流程化、链式生产方式,就能形成较为高效、柔性、敏捷的生产组织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业价值形成能力。这是形成国内大循环需要特别注重的事。
  其次要通过供应链创新,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供应链最重要的特点。在全球背景下,我们讲“共赢”比较多,在利益分配上能形成一定默契,企业也形成了利益共享机制。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能风险共担。在形成利益共享机制的同时,并没有形成风险共担的机制,而是风险转移机制。这样不是供应链,更不能形成产业链。在“大循环”中需要共同承担未来方方面面的风险,而不是上游转给下游,下游又转给上游。比如说100块钱的风险恐怕会让供应链上的某个企业垮掉、断链,但如果供应链平台上的10家企业每家都去分担10块钱的风险,就能共同抗住风险,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风险共担,这是我们通过供应链创新形成产业链的过程中要做的第二件事。
  第三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空间布局。我认为国内大循环要把握“大”这个字,并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动国内产业空间新布局。未来的循环,不仅仅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循环,而是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之内的大循环。所以供应链在推动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中,有空间格局的调整及布局,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西部经济建设。企业家要思考自己的企业在未来国内大循环中生产经营的空间布局,重点之一是在西部。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有新的含义需要把握。文件明确提出要在西部形成产业集群,让产业、投资、人才落地西部。所以要以全国视野理解“大循环”,建立新格局。西部开发是未来产业格局的重点地区,钢铁产业供应链也要适应空间格局变化,在这点上钢铁产业已走在前列。
  第四要通过供应链创新确保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在逆全球化中,最大的痛点是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受到巨大冲击,不过所有产业链都断裂不大可能。比如钢铁产业,一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量已到天花板,达到饱和状况。在逆全球化中不大可能会再回归钢铁产业;二是钢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三是钢铁产业本身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不是每人都能做钢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钢铁产业链还是基于全球产业链趋势来完善自身的发展。但一定要通过供应链创新保障产业链保证安全。从另一个角度,在逆全球化过程中有些产业或领域会受到巨大冲击,比如能源产业链、粮食供应链、通信技术供应链以及生命科学供应链,这些产业在形成国内循环过程中更要通过供应链创新保障安全和畅通。
  二、通过供应链创新形成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
  我认为当前的逆全球化、本土化、区域化是对过去“全球化”的否定,是对未来全球化重构的开始。“全球化”在19世纪后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以英国主导的第一轮全球化,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殖民地化,随着“二战”结束,殖民地化也随之瓦解,第一轮全球化也就此终结。这同时也算逆全球化过程。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目前,以美元为主体的资本全球化也正在瓦解。
  未来形成的全球化应是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多元化主导的全球化,是大多数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过程。这在疫情中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同时新的全球化进程也非常明显。比如疫情期间供应链的支撑体系——物流体系就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体是陆上物流保持了快速增长,优势逐渐显现:比如我国铁路货运量上半年同比增长3.6%;中欧班列1~6月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7、8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是增长60%多。是逆势而上;公路运输1~7月份已恢复正增长。但海运还处于负增长的水平。可见,陆上供应链的优势逐渐显现,而基于海运的供应链优势在逐渐衰退。其实海权路权之争几百年间都在博弈。海权国家的目标在于把欧亚割裂,而陆权国家的终极目标是把欧亚大陆联通起来。疫情期间,陆上物流逆势而上,海上物流优势衰退,说明陆权优势正在显现。我国向西开放的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供应链也出现了由东向西发展变化。供应链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善与转变。通过西部经济发展为支点向西开放,供应链创新要适应这种开放格局,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供应链从总体方向来看,也要向西推进,在全球化重构的格局转变中先行发挥重要作用,这样就能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供应链创新是双循环的支点,大家一定要把握尤其是我们的钢铁产业。要在产业双循环与全球化重构中善于逆势而上。企业也好,产业也好,在顺境中顺势而为能够做大做优,而只有在逆境中逆势而上才能实现做强。
  谢谢各位!(注:此文由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曹朝霞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第十五届中国钢铁流通促进大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综合物流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供应链创新在我国经济“双循环”中的作用
  本文所版面
【第 A3 版:专题】
现代物流报社 http://www.xd56b.com/ 版权所有123
技术支持:喜阅网(www.xpl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