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大咖纵论中国物流“不惑”壮年的发展新路
———记二〇二〇中国物流论坛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曹朝霞 2020年10月,时值北京物资学院40周年华诞,我国现代物流自1978年以来也已走过40多个春秋,成为国民经济的动脉和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新格局为物流行业在新时期开拓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物流行业如何开启“不惑”壮年的新发展路径?怎样在转型阵痛中全面升级? 针对这些问题,日前,北京物资学院在40周年校庆期间举办了主题为“物流时空对话”的2020中国物流论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中国物流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戴定一、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名誉会长姜超峰等嘉宾围绕中国物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分别进行主题演讲。“物流业发展将体现增速减缓、结构调整、企业集中等十大趋势”;“中国是物流、供应链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现出柔性、备份、短链、下沉、虚实的发展方向”……指点物流江山,纵论发展大势。 物流业呈 “增速减缓”等十趋势 中物联副会长贺登才围绕物流业基本概念、最新定位和发展基本趋势做了题为《物流业基本问题探析》的发言,指出物流概念的核心、新定位及物流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贺登才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核心在于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八大功能有机结合;我国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贸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党的“十九大”对新物流提出新要求,要求加强包括物流在内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和发展情况,贺登才提出其对新时代物流新定位的理解及十大发展趋势:物流是国际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供应链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物流业呈现出增速减缓、结构调整、企业集中、链路协同、资本入局、技术驱动、枢纽网络、生态集群、产业融合和人才致胜的趋势。(下转B3版) (上接A1版) 问题导向,中国物流由“大”变 “强” 中物联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做了题为《中国是物流、供应链大国,但还不是强国》的发言,提出中国物流的“大”与“好”只代表过去;现在要开始新长征,就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坚持物流和供应链强国战略,由物流“大”国变“强”国。 丁俊发首先列举了2012年至今我国流通领域的典型问题。今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要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业取得的成绩,指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流通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二是流通业的堵点很多。“这里讲的流通业应该是广义的流通,包括商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我们在物流中为何成本那么高?因为‘堵’了,就像心血管堵了要安支架,我们要清楚堵点在哪里。”丁俊发解释。他还回顾了我国2014年我国物流中长期规划中讲到物流的四个问题:一是粗放,成本高效率低;二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物流发展需要;三是企业不愿意把关键环节外包给物流企业;四是物流发展的营商环境不够好,还有乱收费等乱象。此外,2012年突出的两个问题是整体粗放和成本高、效率低。 我国2019年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是14.7%,远高于发达国家7%、8%的比例;我国物流供应链指数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排名中位列第27位;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对比中,中国是供应链枢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在2019年全球25强供应链中,中国只有一家排到第13位,前十位中8个是美国公司……通过一系列极富冲击力的数字,丁俊发指出,中国的确是经济大国、物流大国、进出口贸易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强国。我们的任务是根据中央指示,要进行物流和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能否通过努力,使我们的物流总成本与GDP比例降为10%左右?我们的物流供应链指数能否进入全球前十?在物流和供应链企业中能否有十个左右的企业在全球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新公布的世界500强中,缺乏中国的物流公司。我想我们还是以问题为导向,看到我国物流业取得的成绩提振信心,但也要看到物流和供应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最后,他提出希望一定要坚持物流和供应链强国战略,希望物流学院未来能增加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在我国物流高级人才、供应链人才依然缺乏的当今,对人才的培养就是贡献。 物流教育应以人为本 中国物流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做了主题为《物流教育任重道远》的发言。认为在我国的物流学科方面,北京物资学院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影响力,也开创了以方法论为框架的物流知识体系,对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全社会来看,物流学科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社会往往把物流看做纯应用的学科,讲物流发展往往以应用为效果,尚缺乏理论建设;我们在物流上应该有新的认知和洞见,形成共识并构建学科框架。他指出,事实上学科建设是以认知为第一目标的,最初的学科建设并不是为了应用,只是后来的应用推动了它的发展。 其次,我们往往突出物流的效率问题,把效率变成数学问题、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实际上虽然物流行业的底层离不开技术,而越高层次则越体现管理布局、战略的问题,这都是社会科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物流发展不只是效率问题,而是为了全社会人民幸福。他指出,我们还不算物流强国,“现代化”不仅仅指经济,还包括现代化的理念、制度、社会关系等,要使物流跳出纯技术和效率的范畴。物流说到底是一个解决社会分工协作流畅性的、人与人关系的问题,物流教育也应补充进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是就学科建设而言,一个成熟的学科由两部分构成,原理部分基本不变;变化发展的是应用场景、跨学科交叉方面。戴定一指出,在原理部分,物流学科恐怕尚未形成学界共识,目前恐怕不算成熟的学科,有待发展与完善;特别希望北京物资学院这样有基础、有人才、有历史、有贡献的院校在未来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学科建设、教育等方面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智慧物流园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名誉会长姜超峰做了《新基建下物流园区的智慧化改造》,首先从智慧物流、智慧物流园、智慧物流园的适用技术、智慧物流园的特征、案例等方面详细解读了我国新基建背景下物流园区的智慧化改造情况,指出目前国内智慧物流园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是自主的核心智慧化技术程度不够、现有的一些项目展示的意义大于运营、自动化机械化集中在小行业。从现实情况及2019年4月23日政治局会议确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慧物流发展要循序渐进的精神出发,姜超峰指出智慧物流园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一是信息化与大数据的关系。大数据必须建立在全园信息化的基础上,入园企业业务要全部计算机管理,园区信息管理系统要为入园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二是机械化自动化与人工使用的关系。物流技术有力支持了物流需求,如果使用机器的成本低于人工成本,则机械化、自动化是必然趋势。三是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影响物流园区互联互通的根本问题是园区间的利益分配,解决途径的关键是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四是部门监管协同和市场主体运营的关系。物流园区聚集了生产、流通、服务、物流等多行业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及其他服务业合作密切,政府监管部门间的协同尤为重要,也应注意方式与力度,不应束缚市场活力。 姜超峰还提出个人对国家级物流枢纽的认识和规划建设建议。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佐、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恽绵、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何明珂等嘉宾也分享了各自的精彩观点,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姜旭做总结发言。运河之畔抚今追昔,40年砥砺奋进再创佳绩,2020中国物流论坛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新征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记者手记 一场物流论坛盛宴,让首都东部运河之畔熠熠生辉。作为记者全程参加2020中国物流论坛后,有三个强烈的体会: 一是 “重”。从背景看,论坛在北京物资学院4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意义重大。北京物资学院作为我国物流人才的摇篮和 “黄埔军校”,今年正值不惑之壮年;我国现代物流也正是承前启后转型发展、开启新征程的时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北京物资学院继续坚持 “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我们也看到,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 “京东学院”共同打造全链条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此次论坛上,学院与万纬物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路货运分会等六家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举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促进校企合作迈向新台阶。学院重视的人才培养问题,也是我国物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是 “精”。从论坛规模看,虽不是很大,但精准面对物流领域;从出席嘉宾看,虽不是很多,但有为中国物流做出杰出贡献的老领导、专家学者,有当今物流界的代表人物, “高精尖”大咖共襄盛举,论坛精彩纷呈。 三是 “新”。论坛紧紧结合全球环境和国家战略,在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从党的 “十九大”对新物流的新要求出发,针对我国物流的现实问题纵论发展。直言痛点、深剖长短、明辨定位、研判趋势,为我国物流 “不惑”壮年再出发的新征程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