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华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博导、物流研究中心主任。
通过物流布局与人才培养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
习近平指出,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并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繁荣、全球性物流资源与能力的布局,充满机遇和挑战。主要建议如下。
1.精准匹配区域性供应链与服务链,优化国内大循环物流体系。以物流为纽带,以重点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点带面建立和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物流大数据技术与产业互联网中台,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发展和推动建设精准的产业循环、产品循环、区域循环、区间循环、城市循环、城乡循环,以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为支撑,布局和优化多层次循环的物流设施,助力产业链与供应链优化升级,通过物流增强“链”的粘性、弹性和柔性。
2.发展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物流枢纽与国内国际大通道,提高全球性物流资源配置能力。依托欧亚大陆桥和中巴经济走廊等物流通道,海港、空港与陆港,以驱动和粘合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为动力,推动建设面向新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国际大通道,发展区域性和世界性港口群。以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为路径,监测和推动全球性循环系统,进行海外枢纽与通道布局,提高全球性海陆空运输资源、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配置能力,服务中国走向全球,更为全球复苏进行前瞻性布局。
3.培养专业化、“数智”化和国际化的综合运输、物流工程与管理人才。以交通运输、供应链、金融、产业经济、国际贸易、法学等专业与物流的交叉融合为平台,立足中国实践,着眼全球性机遇,推动专业化分类深度培养、“数智”化交叉培养,培育国际化物流特色人才培养基地,优化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黄福华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导,湖南省现代物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十四五”现代物流业
发展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当前我国产业正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应聚焦以下几方面:
一、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要加大加快应急物资保障领域的投入。“十四五”期间,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1.智能物流枢纽。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依托,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无人场站、智能化仓储等现代物流设施。推广电子化单证,加强自动化控制、决策支持等管理技术以及场内无人驾驶智能卡车、自动导引车、智能穿梭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装备应用。
2.智能配送终端设施。推广使用“无接触配送”智能取物柜组件,加大对医院、学校、办公楼宇、大型社区等区域的覆盖力度。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
3.物流互联互通平台。推进物流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采用条码、北斗定位、RFID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物流全业务过程透明化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二、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智慧物流的一流强国。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智慧物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以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作为智慧物流发展基础,从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装备、系统集成技术三个层面展开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2.新兴物流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标准、政策标准和网络安全标准,实现跨平台多主体物流信息共享,并保证智慧物流项目建设的有序开展和数据信息的安全稳定。重点加强物流包装、物流集装箱等领域智慧技术运用的标准体系建设。
3.物流创新人才培育。搭建智慧物流创新人才平台,鼓励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互联网企业强强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联合发展机制,建立智慧物流的人才库,培养、引进并输送智慧物流的专业人才。
孔继利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现代邮政学院邮政工程系主任、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现代物流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保障。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关键任务中,我认为应重点关注如下内容:
1.统筹规划通达全球、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构建“干线-支线-末端”三级协同共享的集约化物流体系,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降本增效需求。在物流网络中的物流枢纽建设方面,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遴选可满足时效、成本、安全、效益等多维度指标要求的区域或城市来打造全球骨干网络节点,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现代物流体系。在干线与支线运输方面,积极推进以运力资源共享为核心的规模化、集约化的运输组织形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确定最佳共享运输方式、解决共享运力参与方的各种利益冲突。在末端配送方面,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共配模式,指导共配参与方实施最佳共配实践;构建共配参与方的利益分配模型,平衡共配参与方的利益,稳定共配联盟。
2.加快建立抵御冲击能力强、反应敏捷、保障有力的应急物流体系,提升应急物流服务的现代化、专业化能力与水平。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信用评价为基础的新型应急物流监管机制,建立以分级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物流响应机制。并且,在推动应急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搭建应急物流信息互通共享与综合调度平台,实现多方参与主体间的信息高效利用与多主体协调联动。
3.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技术+管理素养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精准规划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设计专业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郝皓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十四五”规划期间物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提到“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为物流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基于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循环利用体系,加快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发展。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需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鼓励物流节点、设施设备、物流容器的循环使用;另一方面,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鼓励各行各业采用可循环使用包装材料,鼓励使用可梯次利用的能源设施设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行业绿色发展。
2.统筹“正向+逆向”物流规划布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首先要加快城市末端配送网点建设,推进绿色货运配送体系,推进物流升级增效,建设更加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提升物流的社会化与集约化水平。其次,充分利用正向物流活动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期间积累的经验,并广泛应用到逆向物流活动中去, 利用正向物流活动建立的物流节点进行逆流物回收的暂存与周转。让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物流设施设备的最大功能。最后,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国际物流产业市场主体,为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国际化能力,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国内国外物流产业资源,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3.推动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物流标准化体系是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推进逆向物流标准化建设,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聚焦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开展广泛的企业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配套的技术措施的建议。
4.坚持物流科技自主创新,推动智慧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智慧物流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智慧化绿色信息平台、建立智慧绿色物流产业集群等;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水平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加快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领域创新的步伐,提高我国绿色物流产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