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北京外运陆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浅谈物流行业在特殊时期维稳保供的作用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我们认为应当从如下方面着力:
1.国际化视野。从国际大循环的角度,从全球化角度布局。这里,不仅仅要从顺应全球化角色思考。全球疫情的常态化,更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动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2.本土化运营。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动关系,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尤其是,面对企业的供应链服务体系与面对终端消费者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3.智慧化支撑。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日新月异技术变革的时代,智慧物流乃至智慧供应链,成为一个新的竞争热点。
4.金融化渗透。现代物流必须要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头部的物流企业更要运用好资本这个杠杆,发挥其积极的撬动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大发展。
5.价值链化提升。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我国制造要逐渐转型升级到中国创造,要逐步提高我国产业链的附加值,提升价值链。从服务深度、广度挖掘价值,拓展供应链。
6.安全化保障。疫情之下,彰显了物流供应安全的重要性。物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在物流空间规划、重大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战略储备以及应急物流体系上做足文章。
白世贞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数字化时代供应链协同创新与转型,其核心在于促进数字经济与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全面融合,进而不断为现代物流创造价值,有效提升行业数字化、平台化水平。加速现代物流发展,重点在于推进“管理变革+智慧协同+技术迭代+云服务+ 供应链平台”的数字化转型。
一是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变革: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对产品经济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实施有计划的改进、优化、提升;另一方面探索应用诸如“在线数据管理”“大数据集成管理”“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新型管理模式和方法。二是智慧协同: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企业内、外部数据的链条交互,形成高效的协同体系,协同商贸、物流、金融相关企业完成供应链服务生态圈。三是互联网架构的技术迭代:一方面发挥自动化、物联网、车联网、智能装备技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作用;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构建物流与供应链组织流程和协作分工。四是物流云服务:一方面推进单个链点的数字化,包括智能运输与调度、智能仓储、动态配送等应用;另一方面整合推进整体链环的数字化,通过多链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五是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一方面构建“线上-线下”“实体-虚拟”交互作用的供应链云平台,实现供应链端到端的可视;另一方面推进不同模式平台跨界发展,形成物流、金融、保险、车后市场、司机消费等产业链生态。
姜旭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商品学会副会长。
经济发展物流先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加强内循环、创新外循环的主攻方向。
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物流业发展。
一是建立“安全、安心、环境友好”物流系统。实现物流服务与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社会使命(CSM)的统一,在重视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调整物流系统,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完善“多层”物流综合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通过构建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通信及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城市停车卸货系统、物流内外连接系统等多层构造,实现物流效应的整体优化,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现代物流的创新。
三是形成物流“六通”模式。我国政府、行业和相关企业在“十四五”期间,通过高效解决“最先一公里”“中间多公里”“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问题,形成“通运”“通配”“通存”“通包”“通付”“通服”等共享模式。
四是构建业务持续管理(BCM)应急物流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下的业务持续管理(BCM)应急物流体系,确保灾害“前、中、后”期各类业务的持续与快速恢复,保障救灾物资、供需信息以及物流专业人员的有效供应。
五是推动“物流革命”。物流业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将转变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连接性(虚拟与现实)、替代性(无人与人工)、创造性(新业态与新服务)的赋能效应产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并推动“物流革命”。
“十四五”期间,将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体系,实现从“物流大国”到“物流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推进“物流立国、物流强国、物流兴国”,不忘物流的初心——“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经济发展,物流先行”。
李勇昭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物流企业责无旁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我国物流领域的发展,对包括物流在内的供应链的发展,乃至对整个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议》有四处直接提到了“物流”,均集中在第四章“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个大题目之下。
第一处在第四章的第13条。阅读全文,可知现代物流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应当更具有专业水平,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参与者可以是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类市场主体,强调要加快发展的是现代物流业,要探索实践与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这其中,数字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的抓手,也是服务于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第二处在紧接着的第14条。这一节强调的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出要“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提出了要完善“物流网络的建设”。这是把“物流网络”明确为“基础设施”。既然明确是基础设施,一些纳入不同级次网络的物流项目应当认可其战略性和公益性的意义,就应当鼓励其建设,支持其发展,同时规范其运作,并且应该研究如何将这些“物流网络”设施纳入到现代物流体系乃至现代流通体系的规划建设之中,使之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三处在第17条,说的是如何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话题。包括“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要内容。而这些是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中,物流不单是一种服务方式,也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一个领域,而是一个集大成的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内涵丰富,任重道远,需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下功夫做好。
第四处在26条,强调的是国家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这个行动中,物流设施是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对物流人来说,应当清楚自己的一份责任,也要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发展机遇。
其实,在这四处之外,与物流有关的内容还有很多。物流是供应链的有机组成部分,物流的前提是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的前提是供需。所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章节,“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章节”,“全面促进消费”的章节,都与物流息息相关。读了这份《建议》,深感作为物流的建设和运营主体,物流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在“十四五”乃至到2035的规划实施期间,都有一份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当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投身其中,通过不懈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