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
——中欧班列十周年回首
2021年3月19日,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一列印有“十周年纪念专列”字样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站台,驶向一万多公里外的德国杜伊斯堡。 10年前的3月19日,同一地点,我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在此始发。 ●拓荒启程● 当年,“渝新欧”班列每天发送一班,而且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它的出世,是起于重庆等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发展的迫切需要。重庆,距出海口和边境线均2000多公里。当时的产品出口,要么向东经沿海地区“漂洋出海”,但耗时过久;要么通过空运,而费用太高。穷则思变,重庆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欧亚大陆,“渝新欧”班列开拓启程。从重庆出发,途经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进入德国,拓荒之旅,使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的物流从40多天缩短至15天左右。 拓荒之旅异常艰难——货物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开箱检查,手续繁琐;沿途温差极端时上下可达70℃,不少产品无法承受;途中的安全问题也是让人提心吊胆。 在磨合中成长——经过与沿线国家反复沟通,“渝新欧”逐渐实现了沿途海关监管互认;针对沿途低温难题,研发出保温材料,解决货物运输的安全问题,安装了集装箱卫星定位跟踪系统…… ●迎来曙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渝新欧不再孤独长跑,中欧班列发展进入“快车道”。 成都、郑州、义乌、西安、青岛……越来越多的城市陆续开通中欧班列。2016年6月,各条线路统一了“中欧班列”品牌,由散兵游勇步入统一番号。 在中欧班列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质疑之声,中欧贸易不平衡、海外客户认知度不高,回程货源短缺曾是困扰中欧班列发展的难题。从“有去无回”、空箱问题、甚至被怀疑是为了政绩,而随着中欧班列线路的增加,欧洲对它的认知提升,特别是欧洲商品在中国的逐渐推广和贸易均衡,渐渐大部分中欧班列线路已实现去回程货源基本平衡。“满载而归”渐成常态。 十年间,从薄弱到壮大,2011年,孤单的渝新欧仅开行17班,2021年初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拥有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73条,2020年共开行1.24万列,首度突破万列大关。 线路也是从“线段”到“网络”。10年前,唯一的班列线路“渝新欧”境外到站仅1个,而截至去年11月,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 ●合作共赢● 10年前,“渝新欧”班列带来的物流条件改善,改变了重庆。这里曾经因为物流周期长令投资者望而却步。在中欧班列开通后,可以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很快融入全球产业格局。川渝地区相继吸引数百家全球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陆续落户,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中欧班列在推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让沿线国家共享市场红利。欧洲特色商品,越来越多地搭乘中欧班列进入千家万户,甚至出现搭乘中欧班列而来的进口豪车。 而重庆、成都、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受益于中欧班列的拉动,经济发展愈加提速。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扮演了生命通道的使命,运送了大量抗疫物资。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中欧班列已成为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