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下乡,需要完善配套措施
稿件来源:迟雨
5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组织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出一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 受疫情影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凸显,除了稳定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和扩大基建投资,刺激汽车消费成为了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因为和房地产业一样,汽车也是一个生产供应链牵涉很广的行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5月1日~26日,15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累计生产113.6万辆,较4月同期增长51.3%。从最新的数据看,汽车市场正逐渐回暖。 但仅仅是供给端发力显然是不够的。解决当前汽车产业稳定运行的问题,还要紧紧抓住当下需求不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着眼于如何恢复消费信心和增强消费意愿。日前,国常会提出,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各地相关刺激手段频出,正是基于这一考量。 在刺激汽车消费的热潮中,新能源车被寄予厚望在情理之中。但新能源车能否顺利下乡,各界还存在着不同的解读。 一方面,来自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共销售106.8万辆,同比增长169.2%,比整体市场增速高约10个百分点,贡献率逼近30%。这就证明,这个下沉市场还大有潜力可挖。 另一方面,对农村家庭来说,汽车是大宗消费,他们买车往往会有更多现实层面的考虑——车是否“对板”,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买回来后是否好开好用。这都是关系到其会不会慷慨解囊的重要因素。 因此,新能源车下乡,首先需要厂家针对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研发、提供在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适销对路的产品,让下乡车辆不仅价格相对低廉,而且实用、耐用,而不是借新能源车下乡的口号,简单地推出一款低价“减配”版了事。 新能源车下乡,绝对不能做成一锤子买卖。 卖车也从来不是把车交到了消费者手上就万事大吉。在下沉市场,汽车维修、售后不便的问题一直存在,而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之间的较大差异,更意味着原来的服务网络未必适用,这就需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扩展到乡镇和农村地区,让农民用车无后顾之忧。 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更要跟上卖车的速度。近两年,伴随着新能源车下乡,充电桩不断下沉至各地三四五线城市及县镇。但据媒体报道,大量充电桩实际沦为“僵尸桩”。 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的电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很多地方仅能使用慢充桩,让车主着急上火。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车的使用场景。而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企业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下定决心去努力推动和完善。(迟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