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宋学文:把收寄快递做成“学问”,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 □齐旭 30余万件包裹,32万公里,零差评、零投诉、零安全事故——这是宋学文加入京东物流十余年用脚步留下的数字。一辆车、一部手机,接单、发货、配送……来去匆匆,却风雨无阻,宋学文在快递行业一坚守就是11年。从快递员、站点助理、站长,到如今负责京东快递在北京的部分运营规划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快递小哥宋学文创造了不平凡的价值。 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背后,他需要记住上百家公司的情况,甚至员工的姓名。中关村附近公司密集,哪家公司搬走了,又新来了哪家公司,宋学文都了如指掌。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期间,宋学文主动申请加入京东物流冬奥保障项目组,先后带队负责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和北京首都体育馆物流储存区的物流保障。 今年4月,宋学文刚刚结束冬奥物流保障工作,顾不上休整,又自愿请缨到上海参与抗疫保供工作,带领北京首批援沪京东快递小哥开始了在上海为期3个月的快递支援工作。 在上海的3个月里,宋学文每天要做一次核酸检测、两次抗原检测,工作时需要穿上整套的防护服和鞋套,戴上N95口罩和防护面罩。入夏后,上海的气温不断上升,每次脱去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往往早就湿透了。宋学文等快递员的坚守,小区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在宋学文看来,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要不忘初心,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心,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由于表现突出,自2017年至今,宋学文先后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快递员”、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名单公布,宋学文的名字也在其中。“作为新业态里的数百万基层快递员的普通一员,能被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感到非常荣幸,这也证明了快递小哥这个群体正在获得更多尊重与关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有一份光发一份光,有一份热发一份热。”宋学文说。 曹和平:做一名优秀的企业“当家人” □陶连飞 在吉林省提起他,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欧亚集团这艘商业航母;在欧亚集团提到他,员工们对他创业守业的故事如数家珍——他就是曹和平,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一名有46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位连续参加5届全国党代会的党代表。 1984年,刚刚28岁的曹和平被派往欧亚集团的前身——长春市百货公司第四商店担任党委书记、总经理。尽管店面不大,只有3层旧砖楼;尽管地处偏远,只在汽车厂厂区一个小小角落;尽管规模小得可怜,全部家当只值205万元……就在这里,欧亚集团和她的新掌舵人出发了。 改革开放春风浩荡,年轻的曹和平带着四商店一路乘风破浪、做大做强。至2021年末,当年那只叫做四商店的“小舢板”,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20.26亿元集团资产总额,经济规模稳居全国商业第一方阵的商业巨轮。 如此令人惊喜的蜕变,靠的是什么?遍访欧亚集团,老员工们给出的答案出奇一致:靠曹和平董事长。关键时刻,曹和平总能做出科学决策,不断为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一次又一次转型升级,一次又一次跃上新台阶,靠的是什么?曹和平给出了12字“口诀”:员工富裕、企业兴旺、社会发展。 服务行业,管理是最难的。曹和平却说,如果管理的人能够身先士卒,就不难。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是企业当家人的曹和平不顾臭气熏天,带队清理兼并企业垃圾堆的场面,还时常浮现在许多老欧亚人的眼前;今年春天抗疫保供中,驻店指挥50多天的曹和平为一线员工做手擀面的场景,员工们还记忆犹新。 30多年来,曹和平带领欧亚集团先后整合了40余户困难企业,安置被收购、兼并企业职工近万人,欧亚集团的队伍越来越大,凝聚力也越来越强。长春欧亚集团党委副书记张立丽说:“我在欧亚集团工作30多年,曹董事长每临大事有静气,让我们有方向,企业有凝聚力;日常小事有温度,对我们的关心细致入微,像家长。行业里提起来,大家都佩服。” 张连钢:一门心思把港口科技创新做好 □王凯 生于1960年的张连钢是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他带领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建成了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效率最快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先后9次刷新世界纪录。今年,张连钢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1983年,张连钢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扎根港口一线,参与开发或主持了一系列港口技术创新项目,获得多项重要成果。 随着青岛港集装箱码头业务逐步发展,张连钢从一名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负责码头生产的管理者。“我一门心思就想把港口科技创新做好。”张连钢这样对记者说。 2013年,青岛港集团启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拥有丰富技术功底和管理经验的张连钢被选中“挑大梁”。“我们先是成立了IT组、土建组、桥吊组等9个攻关小组,分兵出击、协同作战。”张连钢说。他带领团队进行流程再造,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自主研发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技术及系统等多项全自动化码头核心技术。 在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一个闲置的库房里,没有人计算过,这个团队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见证那段艰难历程的,是几十万字的分析论证报告,3000多份技术讨论会记录,以及每周都要清走的数个方便面大包装箱。 最终,张连钢率队用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外至少需要3年的设计周期;仅用3年半,完成了国外需8年到10年的建设周期。 刘伯鸣:打铁人,更是“铁打的”人 □魏弘毅 32年前,年轻的刘伯鸣走进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如今,已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的刘伯鸣,依然奋战在厂房里的国产1.5万吨水压机前。 32年,他只做了一件事:和团队专心打造大国重器。 在他师傅范友国眼里,“伯鸣是个急性子,肯钻研,天生就是个‘打铁人’”;他的徒弟张欣宇说,师傅“胆大心细”,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青年职工。 记者日前走进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的厂房采访,刘伯鸣正在指挥操作手通过水压机把烫得发红的巨大钢锭塑成轴、辊、筒等各类锻件,这些锻件将被应用到核电、石油、化工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水压机每一次锻压的时间、强度、角度,都分毫不差。 就在这间厂房,刘伯鸣带领团队突破外国技术封锁,为中国核电锻件制造擦亮了招牌。 核电锻件是核电机组建设的关键部件。彼时,核电锻件制造是世界范围内绝对的高精尖科技,也是我国急缺的关键技术。 作为支撑国家重要核电项目的关键部分,核电锻件吨位大、质量要求高,制造工序相当复杂,从冶炼、锻造、热处理到机加工、无损检测、性能检验……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 刘伯鸣带着十几个人吃住在单位,进行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 终于,当重锤最后一次落下,硕大的锤头精确地控制着锻件的每一丝形变,核电锻件一次锻造成功!刘伯鸣和工友们首创了同步变形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近年来,刘伯鸣团队已设计创新课题86项,研究成果为中国一重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中国一重制造的锻件远销国内外,锻件制造水平迈向世界前列。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些年,荣誉纷至沓来。刘伯鸣说,培养接续奋斗的大国工匠,是他的迫切心愿。现在,“刘伯鸣技能大师工作室”会定期开展业务研讨,“传帮带”蔚然成风。 “创新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琢磨,就没有什么咱攻克不了的东西!”接受完采访,刘伯鸣又重新迈进重锤起落、铁臂穿梭的厂房。那里记录着他的创新与坚守,也见证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火热年华。 刘伯鸣,是共产党员,是打铁的人,更是“铁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