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子公司,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以下简称黄骅港)成立于1998年3月23日,是一座以煤为主,兼顾散杂货和油品的现代化综合性能源港口。
黄骅港主要负责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的下水外运工作,是集团一体化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是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也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主通道之一。
二十栽耕耘,硕果盈枝。黄骅港先后获得中国港口协会创新团队一等奖,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亚太绿色港口”荣誉称号,“中华环境优秀奖”荣誉称号。记者注意到,黄骅港成为国内首家同时获得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创新团队一等奖的港口企业。
真抓实干 破茧成蝶
奋斗是黄骅港最鲜明的底色。黄骅港自成立以来,大力发扬埋头苦干、敢闯敢干的精神,至今已完成煤一期至四期的建设。
二十多年以来,黄骅港吞吐量逐年攀升,并达到2亿吨水平。全港设计煤炭吞吐能力为1.78亿吨,现拥有煤炭泊位17个、杂货泊位4个(其中3号、4号通用散杂货泊位为在建工程,预计2022年底完工),油品码头1个,最大煤炭堆存能力约460万吨。
一体化独特优势,造就高效率运营。黄骅港拥有自主管理的航道、拖轮及疏浚队伍,综合保障能力较强。公司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矿路港航电油一体化的独特优势,保持了高位平台上的高效率、高效益运营。截至2021年底,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下水量超23亿吨,杂货吞吐量超4400万吨、油品超4000万吨,上缴各类税费超63亿元,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2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完成煤炭卸车10330万吨,欠年进度180万吨;完成装船量10300万吨,超年进度43万吨,实现“双过半”目标。
夯实“压舱石”稳好港口盘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在自我追赶的同时,始终发挥能源供应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以“区域协同”保“全局协同”。今年以来,黄骅港务公司在“全局协同”与“区域协同”两个着力点精准发力,密切联系上下游兄弟单位,与铁路、销售、航运等单位建立协同机制,卸车效率与装船效率分别同比提高1.1%和2.1%。
积极协调海事局,缩短船舶停靠时间。黄骅港大力开展5万吨级重载双向通航,累计组织实施38次148艘次船舶重载双向通航作业,泊位停时平均缩短近1小时。
创新应对机制,不负通行使命。黄骅港建立三天滚动计划、冬夏季动态堆存模型、恶劣天气逐小时汇报等新机制,成功应对冬季大风大雾、夏季台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有效保障了“黄金通道”畅通。
未雨绸缪,敢为人先。黄骅港结合资源出区节奏,动态调整大型维修计划,15项大型维修项目提前安排实施。截至9月底,黄骅港煤炭装船量年度累计完成15084万吨,突破1.5亿吨,能源保供量持续位居我国港口首位。
绿色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进入新时代,黄骅港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绿色、创新发展上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为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公司从2016年起重点对煤尘污染问题开展攻关,并成功研发了本质长效抑尘技术,从源头上实现了对粉尘的有效管控。据悉,该技术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并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随着洗带技术、堆料机大臂洒水技术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的相继投用,公司彻底解决了煤港粉尘污染问题。据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2018年现场监测数据显示,黄骅港港区粉尘浓度仅为国标值的21%,在港口行业独树一帜。自2017年起,公司又集中力量攻坚含煤污水治理问题,通过“两湖两湿地”生态水系统和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建设,黄骅港不但解决了污水排海问题,而且有效增加了公司水源蓄养能力,在满足日常用水需求同时,极大改善了港区环境,成为沧州市首个AAA级工业旅游景区项目,现已被评为国内首家煤港AAA级工业旅游景区。
此外,为改变散货港口自动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等难题,黄骅港自主攻关,于2016年底全面实施完成堆场设备的无人化改造,实现了煤港翻、堆、取环节的全天候自动作业。职工作业环境彻底改善,可以穿着白衬衣上班。
在此基础上,公司从2018年开始探索装船机远程作业技术。2020年,公司智能装船全面投用,成功打通了煤港翻堆取装最后一个环节的智能管控瓶颈。黄骅港现已成为世界首家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设备智能管控的煤炭港口。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改造过程的核心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黄骅港绿色发展成果得到了各界充分肯定和好评,《基于技术创新的绿色煤炭港口建设与管理》获第二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黄骅港绿色创新发展实践案例被作为标杆示范写进了2020年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