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依托大市场潜在优势 把握产业链布局主动权
当前,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上升,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产生一定影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应对各种‘脱钩断链’挑战的重要基础;目前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是多重因素的结果,从长远看未必是坏事。” 黄奇帆表示,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在劳动力红利之后迎来市场红利。就规模而言,中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接近20%。就市场结构而言,中国是一个单一大市场,即是一个法律体系统一、税务体系统一、商业规则统一、语言文化统一的市场。就工业基础而言,中国是全要素全门类全产业链集成的经济体。这三者叠加在一起将产生三方面的红利: 一是“规模经济”成本摊薄效应。制造业进入中国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便能大幅摊薄研发、固定资产投资、采购、人力、物流和开拓市场的成本,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引力场”效应。不仅需求端在不断更新升级,吸引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去“供给”,作为供给端的生产本身也会具有“学习效应”,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从而形成“供给”创造“需求”,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吸引。 三是“大海效应”。与小国经济不同,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超大规模市场可以让本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内循环余地,具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对企业来讲,对基本面的预期十分重要。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造就了其如“大海”般稳定。“以上三种效应是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所带来的,是中国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自然产生的新红利,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所蕴含的自然逻辑。”黄奇帆表示,在大市场的带动下,跨国公司合理的产业链布局逻辑突出体现在产地销、销地产两个方面。产地销,即利用当地的综合要素成本的优势组织生产,面向本地市场和全球市场进行销售。销地产,即面向本地市场组织生产,更好地组织供应链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即“在中国、为中国”。所以,一些人鼓吹“脱钩断链”是不会成功的。 针对当前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黄奇帆认为,应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要着重把握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二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技能组织上中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培育中国自己的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三是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 (栗翘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