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何文忠 通讯员孟代林
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04亿吨,几乎是排名世界第二国家的8倍。然而巨量的产能带来的不是盈利,而是巨额的亏损。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中钢协会员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9.05%;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达50.5%;实现税金632.31亿元,同比下降22%,全钢铁行业几乎都亏损的一个状态。
残酷的现实背后是钢铁业积重难返的产能过剩。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更是历史性地达到10.65亿吨,第一次突破了10亿吨级的规模,让其他产钢国望其项背。
为何钢铁产能年年淘汰、年年过剩?如何破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魔咒”?近日,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请他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钢企亏损的“罪魁祸首”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至今未完全走出亏损的泥潭。2022年钢铁行业经历了“历史最差一年”,今年一季度依然笼罩在“亏损”的阴影下。近日,多家钢企发布一季度报,多家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一季度的钢材价格同比降幅大于原燃料价格降幅,钢铁行业利润率处于较低水平。”这是中钢协给出的一季度钢铁企业业绩普遍不理想的原因。
对此,陈雷鸣认为,市场需求往往是价格的决定因素,供大于求的现状直指产能过剩。钢铁产能过剩早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从1999年至今,抑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呼声不绝于耳。造成钢企亏损的原因中,产能过剩是主要的“罪魁祸首”之一。
进入2023年后,我国的钢产量不断攀升,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26156万吨,同比增长6.1%,其中,3月份粗钢产量为9573万吨,同比增长6.9%。粗钢日均产量309万吨,创下历年同期最高水平。钢产量高于消费量的现实,令钢铁企业的库存均高于去年同期,进而带来了钢价的下滑。
化解产能过剩“迫在眉睫”
钢铁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进入门槛不高,但退出很难。于是,决策部门频频出招给“虚火上升”的钢铁业“降温”。但钢铁业的热情不减,多年来,大量企业以各种名义未批先建,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每次对钢铁行业的调控后,都会迎来新一轮“狂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陈雷鸣在接受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是钢铁业的老问题,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已经超过12亿吨,到了严重过剩阶段。他认为,造成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各个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二是钢铁生产企业的自保行为;三是行业的恶性无序竞争乱象;四是下游的需求断崖式下跌;五是疫情和美西方对中国经济和出口打压等原因造成的钢材出口受阻。
具体来说,首先是各个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钢企对地方政府而言属于支柱型产业,考虑到就业和财政收入等因素,地方政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也使得削减过剩产能的动力大大不足;其次是在去产能的整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害怕减产之后行业规模和影响力降低,淘汰小高炉后,往往也会尽可能上大容积的高炉,这样也导致“减量置换”变为了“增量置换”,反而造成了产能越淘汰越多的实际后果;再次是钢铁行业的恶性竞争行为,大家都在“大干快上”扩大产能,都想占据行业有利地位“大鱼吃小鱼”,谁都不是真正的去掉产能,这是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的结果;再者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下游需求断崖式下跌的同时,也让产能严重过剩的弊端更加显现,但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前面三个原因;最后就是今年以来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钢材及下游钢材制品、装备制造业出口形势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钢材消费。“也正是各个环节相关者的共同驱动,造成了今天钢铁产能‘骑虎难下’的结果。”陈雷鸣说道。
化解过剩产能难在何处?
我国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绝不是简单的熬过一个“寒冬”,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治理钢铁过剩已经历几轮淘汰落后,但成效不明显,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越减越多的现象。化解过剩产能难在何处?“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首先是严重高估了我国的粗钢消费能力。很多专家预测未来经过五年到十年的调整之后,我国的粗钢消费量也就在7亿吨左右,按照我们目前12亿吨的粗钢产能,至少需要淘汰5亿吨,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陈雷鸣说道,“其次是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调整和重构期,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创新发展,都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最后是钢材的出口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陈雷鸣表示,钢铁产能过剩不仅仅是钢铁行业本身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是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和企业恶性竞争的一个缩影,任重而道远,值得深思。
困扰着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就像是已经长在肉里很久的一根刺,虽然一直在隐隐作痛,却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办法能彻底根除。对此,陈雷鸣建议:要想真正的实现治理钢铁产能过剩,首先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执行力度;其次,钢厂要加强自律、主动控制生产节奏、下决心真正压减产量,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再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低端过剩产品和产量过剩地区要坚决做到压减产量;最后,开辟更多的国际市场,提高出口量。
当前,无论是“刮骨疗毒”,还是“断臂切割”,我国钢铁行业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避免不了要受到二次创伤。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也是长期的,但又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发展到高质量转型必然要经历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