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何文忠 通讯员孟代林
进入五月,一些地方的气温曾一度超过35度,但钢铁行业依旧“寒气逼人”。
国家统计局3月份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出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亏损总额达309.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增加105.7亿元,增幅达52%。今年一季度九成以上的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亏损面不断扩大,一些企业已经陷入严重亏损的局面。
不仅仅是钢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生存状况更加严峻。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钢贸企业正经历市场的暴风骤雨,很多企业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徘徊,人心惶惶,一片迷茫。企业家普遍认为这一轮的市场危机程度超过了2014年,甚至有人认为整个行业将进入“冰河期”。
此情此景,钢铁流通企业何去何从?路在何方?近日,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请他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必须正视和正确面对的
生死抉择
针对当前困境,陈雷鸣认为,这既有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佳、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等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有市场需求锐减、产量过高、库存高企等现实因素。企业必须正视问题、审视自我、检视差距、总结优势、危中求机、寻找出路,既不可掉以轻心,又不能丧失信心。
陈雷鸣提醒:这一轮的钢铁市场危机形势极为严峻,行业进入了巨大的、长期的、深度的战略转型、资源重组、业态调整、模式重构期,不少钢铁企业和流通企业都将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被淘汰出局,这将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钢铁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都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中小钢贸企业如何“过冬”
陈雷鸣在钢铁行业深耕近二十年,尤其是在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平台上,不仅见证了钢铁行业的跌宕起伏,还走访了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钢贸企业上千家,对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深度研究。
对于中小钢贸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求生存,陈雷鸣根据多年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一是深化服务,摒弃“搬砖头”“博行情”“赚差价”的传统思维,向专业化、深度化、精细化服务发展,由“贸易商”转为“服务商”,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服务;二是抱团取暖,与志同道合的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比如股权合作、项目合作、市场协同等,发挥集聚效应,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三是运用价格管理和期货工具规避风险,比如期现结合、套期保值、基差管理等,提高抗风险能力;四是提高终端直供能力和水平,以深入、细致的服务、良好的信誉成为终端用户信赖的合作伙伴;五是做钢铁企业或大型企业的区域服务商,利用熟悉区域市场的优势,成为钢厂和大型钢铁流通企业“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商。
对于中型钢铁流通企业,陈雷鸣建议:一是主动融入供应链,与上下游链条链接起来,成为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链环;二是向深加工、精加工、专业化加工配送方面发展,培育自己的独特优势,跳出低层次竞争的圈子;三是具备物联网、智慧仓储、智慧物流优势的企业,要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平台;四是对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优化和集成,重构企业生态,收缩规模,守住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把生存放在第一位,深度挖潜,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五是“找靠山”,与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展深度融合,以“被兼并”“被控股”“被混合”的心态,成为大企业联合体的重要一环,就像一滴水汇入大海。
头部企业要发挥好领军和示范作用
谈到行业头部企业,陈雷鸣认为,在行业进入严冬之际,作为有远见、有实力、有体量的头部企业,要抓住这次业态调整和重构的良机,重新布局,抢占市场制高点。
一是提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发展成为集贸易、仓储、物流、加工配送、专业化服务等为一体的全国性、综合性的现代钢铁流通企业集团,构建多层次的供应链和生态链体系,成为供应链链长;二是与上下游、国内外企业深度融合,结成网状的、立体型、多维度、跨行业、跨国界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内外双循环的新业态、新生态、新体系;三是运用产业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区块链、5G等技术手段,进行战略重构、价值重构、模式重构,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四是打造“产融结合”的优势与模式,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做金融服务商;五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资源、各要素向企业汇聚,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产学研用”的新平台、新基地、新高地;六是与钢厂或下游大型用户进行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供应链闭环发展新模式;七是走出国门,大力开发国际市场、扩大国际朋友圈、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陈雷鸣强调:头部企业就像“尖刀连”“先遣队”“排头兵”,他们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将会给行业带来一抹亮光、一片春色,帮助中小企业树立信心、提供经验,带领行业早日走出阴霾、走向新的春天。强者愈强,“乱世”出英雄,行业已经出现不少这样的成功案例。
要尽快走出“你死我活”恶性竞争的怪圈
多年来,“跟风”“窝里斗”“内卷”“打价格战”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恶性竞争的通病和习惯动作。在每一场“损人不利己”“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和“耗死他”的“盛宴”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横尸遍野”,很少有真正的胜出者,两败俱伤的结果居多。但至今为止,钢铁行业还有不少企业陷入这种怪圈不能自拔。
对此,陈雷鸣深感痛心。他表示:钢铁行业内斗的“作风”由来已久,并“蔚然成风”。最为典型的就是2014~2015年的那一轮市场危机,其实下游需求并没有减少多少,但由于钢厂之间的恶性竞争,结果是全行业陷入严重亏损的局面,被人称为“踩踏式自杀”。这种现象至今仍然严重。
陈雷鸣提醒:不仅钢厂之间恶性竞争,流通企业“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情况也非常严重,都想“耗死他”“干死他”,结果谁都干不死谁,只能够“同归于尽”。我们的企业不仅在国内内卷,这种价格战甚至打到国外,并且引起国外同行的排斥,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陈雷鸣呼吁: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首先要理性发展、良性竞争,走差异化竞争之路,甚至合作共赢之路。尤其是在市场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和则双赢、斗则双输,千万不要再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傻事了。
陈雷鸣坚信: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经过这一轮的调整、重构和洗牌,行业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良性的、可持续的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