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物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下)
□ 李彦林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市物流发展相比,农村物流长期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市场吸引力不强,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和偏远地区农村物流市场发育不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市场对镇村延伸辐射能力较弱,物流功能不健全,冷链物流等专业化设施和服务供给匮乏,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要求。 三是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全网型、平台型、供应链型领军企业数量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主体间协同联动性不足,物流整体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2021年我国零担快运领域30强企业收入1160亿元,占市场比重仅为6.7%。 四是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巨大。20年来中国货运物流需求不断增长,交通运输已成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的主要领域。2020年全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0.8亿吨,在全国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中占比10%以上,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参与者,以货车为主的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 五是国际物流成为现代物流体系建的短板。国际物流大通道不畅、口岸拥堵等问题时有发生,境外节点和服务网络发展缓慢,缺乏具有全球网络布局、提供跨境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综合型、领军型企业,国际航空货运量2/3由外航承运,国际快递市场中FedEx、UPS和DHL份额占4成左右。 当下,经济发展对物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必须要进一步畅通物流大通道网络,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打通干支衔接瓶颈路段和诸多堵点,不断提升通道承载能力和运行效能。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求加快构建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提升物流供给的通达性、便捷性和专业性,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和扩大新需求。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实体经济,要求必须加快实施物流供应链战略,发挥物流业串联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基础性、先导性功能,把物流深度嵌入实体产业中去,以物流链整合要素链、提升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创造价值链,推动产业整体效能提升。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求促进大数据、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物流各领域、各环节,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数据要素的互联共享、顺畅流动,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厚植发展新动能。 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物流业将进入以结构调整、供给改革、要素整合和动能转换的发展新阶段,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战略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不断创新组织方式、服务模式和管理范式,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不断厚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是以国家物流枢纽为载体,大力实施织链、补链、强链工程。物流枢纽是实现物流资源要素集聚、方式转化、环节作业和信息交换的主要节点。要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为重点,加快完善国家物流骨干节点网络,推动形成国际枢纽、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末端性枢纽级配合理、衔接顺畅、一体运作的枢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枢纽在多式联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互联等方面的功能,加快形成“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枢纽经济。 二是以多式联运为主攻方向,加快货运物流结构性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多式联运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特征,聚焦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物资跨区域运输,加快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更多大宗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转移,推动现代物流朝着更加绿色、更加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的现代多式联运,鼓励企业以集装箱等标准化器具为载体,积极开展“一票到底”“一箱到底”等新模式,减少货物多次装卸等冗余环节。加快推广甩挂运输、共同配送、集中配送、仓配一体等先进模式,全面提高物流组织化、集约化水平。 三是以互联网物流为平台,推进物流资源要素的整合和集成利用。网联化、数字化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神经系统”和创新根本动力,也是实现零散物流资源整合、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要以数字航道、智慧公路、智慧枢纽、智慧机场等为抓手,大力开展物流领域的新基建,加快物流要素数字化改造。制定完善网络货运、数字物流、数据交易等基本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无人机、无人驾驶、无人车配送和无人仓等新业态,及时组织开展干线运输领域的自动汽车驾驶试点应用和规模化商业推广。 四是以物流标准化为路径,全面提升各环节衔接和联通水平。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物流各环节顺畅衔接、提升物流互联互通水平的关键路径。应加快车辆、船舶等既有运力的升级,大力推广厢式化、轻量化、电动化技术装备,鼓励开展集装箱、冷链、滚装等标准化、专业化船舶研发应用,结合市场需求积极研发高铁物流、陆空联运等专业化、高端化技术装备,培育壮大标准化托盘、周转箱、可交换箱体、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技术装备的循环共用、共享租赁市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五是以城乡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进一步畅通末端微循环。城乡物流直接关系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和消费升级,要聚焦我国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不畅、运行效率不高、企业生存难、车辆通行难等突出问题,加快建立完善智慧化、绿色化、便捷化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干支衔接和转换效率。持续加大对农村物流发展和体系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将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范畴统筹规划建设,不断完善仓储配送、零担快运、邮政快递和冷链物流等服务功能,加强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服务网络共建共享,推进客货邮运供一体融合发展。 六是以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提升全球物流竞争力。国际物流供应链是服务支撑“一带一路”合作、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体系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和安全稳定的前提。要以中国-东盟、东北亚经济走廊、中国-上合区域等为重点,加快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口岸物流和应急服务功能,有效缓解口岸拥堵、能力不足、转换效率不高等实际问题。支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走出去”、雁阵出海,加快境外枢纽布局和本土化配送网络铺设,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完)(作者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选自王继祥个人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