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推动现代化新国企高质量发展
□ 赵天增 索艳丽 一年来,辛安矿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在梳理工作机制、人才机构梯队、岗位培养措施“三张清单”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关于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慧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管理岗位人才现状 一年来,矿井生产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实现了大步跨越,初步实现了采掘机械化、调度网络化、通讯智能化、生产指挥标准化的目标,目前企业在册职工2300余人,其中管理人员210人,通过对企业关键岗位人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进行调研分析,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一)年龄结构。辛安矿管理人员210名,其中管理人员35岁以下、36~44岁、45~49岁、50岁以上的人员分布数量为51人、87人、29人、43人,其占比为24.2%、41.4%、13.8%、20.5%,接近五分之一的管理人员为50岁以上。(二)学历结构。辛安矿管理人员中,初中学历1人、高中学历1人、技校2人、中专3人、大专25人、本科177人、研究生1人,其占比为初中0.48%、高中0.48%、技校0.95%、中专1.42%、大专11.9%、本科84.3%、研究生0.48%。(三)职称情况。辛安矿目前管理人员取得正高职称2人、副高17人、中级76人、初级79人、未评聘37人,其占比正高0.48%、副高8.1%、中级36.2%、初级37.6%、未评聘17.6%。 二、主要存在问题(一)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学历人才相对较少,未评聘职称人员占比较大,高级职称人员匮乏,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呈三角状,基数大、尖子少,层次高低不齐,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大多都只是初级职称,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二)人才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人才评价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与否,当前企业主要采取年底民主测评的方式进行,通过“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测评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关键岗位人才全面评价的新要求。(三)人才培养规划有待进一步提升。辛安矿近些年虽然具备一定的人才培养理念,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发展形式,但在培训方式方法上还有待提升。 三、人才培养措施 辛安矿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推进“人才强企”理念进一步落地落实,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干部人才队伍,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关键岗位人才储备。 辛安矿党委秉承“人才强企”这一理念,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在集团公司当前实施“大区制、大部制”前提下,构建了辛安矿后备人员管技库,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开展“万名党员解万题”活动,以解决矿改革发展、生产经营、降本创效等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真正解决基层单位生产瓶颈难题,让后备人员在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二)提升培养效率,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为落脚点,搭建人才评价机构,完善人才评价方式,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形成体系完整、层次分明、动态优化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制定了中青年拔尖人才管理办法,让个人拔尖拓展为单位拔尖,实现人才培养最大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拔尖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结合生产实际,多方面培养专业人才。 坚持“学以致用、守正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升个人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一是导师带徒。各专业副总、各专业领导每半年结对帮带2~3名徒弟,结合课题攻关项目制定课题立项、签订师徒协议,先后有4名技术人员代理副区长职务、3名技术人员挂职锻炼技术主管职务,促进了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快速成长。二是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每周一上午的时间,技术科组织专业规程会审,将兄弟矿井规程措施作为学习标杆,集中学习探讨,进一步提升工程人员综合素质。三是课题攻关。各专业针对当前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破题攻关,让工程技术人员立项、课题研究、综合分析,在破题中提升能力水平,提高处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实施效果 关键岗位人才培养实施以来,进一步加强了辛安矿人才培养工作力度,激发了人才活力,着力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为集团公司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人才发展环境。辛安矿制定下发了《中青年拔尖人才实施办法》 《后备管理人员储备制度》等多项制度及方案,构建了科学、完善、公平的人才发展体系,在全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是补齐人才培养短板,打造一支复合型人才战斗队伍。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工程技术及技能人员素质提升工作,先后出台多种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各层次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给予资金支持,让他们在攻坚克难和技术创新中磨砺见识、增长才干。 三是着眼生产经营,做好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结合单位实际,组织后备干部推荐工作,培养造就一批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匹配适应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后备干部队伍,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煤炭行业国有企业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