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热议中国经济 新质生产力成重头戏
□ 白波吴娜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吸引外资……作为每年全国两会后聚焦经济发展与合作、最受关注的国际会议之一,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对中国经济相关话题的讨论不出意料地成为众多议题中的重头戏。 创新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何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3月27日上午举办的“‘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四大关键词,热议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撑和技术创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介绍,2024年春运40天跨区域流动84亿人次,大范围人员和货物流动,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体量,但同时也体现了背后巨大的能源需求。 从供给端来看,李扬表示,中国的路网规模和高速铁路规模均排名世界第一,而这样一个庞大的交通设施发展离不开创新,也需要融合发展。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全数字化操作屏等技术产品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展望未来,李扬强调,将围绕绿色、数智、创新、融合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高翔也认为,未来的能源不仅要高效,经济更要绿色。无论是“双碳”政策还是“零碳”背景,都对能源科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压力,因此创新成为关键。为了支撑未来能源的开辟转型、交通转型和产业转型,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高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备受热议的“新质生产力”,无疑也是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最受嘉宾和媒体关注的热词之一。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说:“我所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发挥引领作用。”他表示,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科技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应该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上,进而围绕着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来进行创新。宋海良透露,作为能源与基建企业,中国能源集团去年共投入约138亿元用于创新研发。 新质生产力将带来何种颠覆性改变,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有着自己的理解与预判。小i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袁辉表示,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人和生产物料之间的关系,已不是简单的利用物料变化进而产生工具的问题,而是工具正在迅速改变人。如当下被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投入世界所有算力也不能满足其需求,它的算力一定会奔向量子计算,从能源角度讲一定会带来核聚变。 利用国内外资本提升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出现下降,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外资逃离中国”等问题的担忧。在“减少贸易碎片化”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吸引FDI(对外直接投资)下降的确值得关注,因为过去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与过去相比,2023年是下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世界的对外投资是下降的,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在放缓。经济增长放缓,投资机会就会减少,对中国的投资也会减少。 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他说到,看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结构的视角。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工资越来越高,已不存在比较优势。部分产业过去吸引外资,现在会转移到工资比较低的地方,像越南、柬埔寨、墨西哥。在全球投资放缓的情况下,那部分投资会进入一些国家,有的国家吸引外资便会增长。“对中国来说,我们要继续发展,要进行产业升级,这时候我们会投资到技术含量更强的产业。这样的结构调整是正常的。”林毅夫说,这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大家都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结构调整的必要。只要做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利用国内资本、国外资本一起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相信中国还是可以在相对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快速的发展。“我相信中国还是全世界发展主要动力来源,中国有能力、有可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30%左右的贡献。”林毅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