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集团:将黄河“出海口”搬到企业“家门口”
稿件来源:朱睿颖
□本报记者 朱睿颖 近年来,山东港口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势,持续强劲创新引领“第一动力”。突破传统模式,改革击桨搏浪,发力传统业务、新兴业务双核驱动,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向高质量发展昂首迈进。 5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区联动创新,建设好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精心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在5月25日召开的“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2024·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山东港口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奉利在接受采访时说:“山东是黄河出海的省份,我们要积极承担起沿黄流域物流发展的重任,不断织密物流网络,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将出海口搬到企业的家门口。” 开拓陆海大通道 作为陆海统筹的枢纽节点,山东港口始终坚持放大山东承接南北、贯通东西、连接陆海的战略“棋眼”作用,发挥沿黄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功能,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布局建设49个内陆港,开通99条海铁联运班列,海铁联运箱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 会上,山东港口举行了沿黄陆海大通道“双扩能”仪式,第50个内陆港、第100条班列在济南设立、开通,将进一步畅通沿黄陆海大通道、搭建区域协作新平台,更深层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山东港口地处“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双节点,是RCEP协定中面向日韩和东盟的“桥头堡”、沿黄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东西互济、陆海联动,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既海向拓展,也陆向深耕。山东港口集团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航线总数达到340多条,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往来,形成“内外贸互补、远近洋兼备”、直达全球的航线网络;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建成48个内陆港,开通98条班列,将“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 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与综合集疏运体系日臻完善,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持续凸显,陆海物流大通道通达高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表示,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时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构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有重要意义。 王微认为,以港口为枢纽带动沿黄地区陆海大通道建设,可以实现国家更深入、更全面的开发,带动内陆地区更好地对接全球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 探索新质生产力 近日,山东省港口集团与河南中豫港务集团落实两省《关于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举行了豫鲁“郑日韩”铁海快线开通仪式,进一步加快打造经济、高效、便捷的海铁联运物流体系,共同推动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 以山东港口的物流集团为例,公司扎根河南、深耕中原,把山东港口“出海口”搬到河南地区企业的“家门口”。 公司以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为方向,统筹口岸、铁路、船公司、代理等物流资源,推动集装箱堆场、海运订舱、跨关区通关等口岸功能前置,通过为客户提供“一次委托保姆式服务”,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率。 (下转10版) (上接9版)据统计,该业务模式为进出口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约200元/标箱,有效助力当地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进“三区互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速港产城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聚焦“济青双中心、沿黄多基地”,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济青双中心正式投产,标志着山东港口初步建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生活消费品仓储分拨生态链,在生产资料港向生产生活资料港转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山东港口携手参与单位共同发起的《关于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倡议》,围绕“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共筑降本增效新模式、共促绿色智慧新生态、共创互利共赢新局面”四个方面,号召发挥现代物流“筋络”作用,合力打造国家和区域物流枢纽,畅通连接日韩、欧亚、东南亚的陆海联动大通道;持续深化关、地、港、铁、海、区数据联通,构筑服务黄河流域的“一键式、一站式、全程式”合作平台;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现代物流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立对接国际规则、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机制,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甘肃物流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铁强说:“我们在交流与合作中深刻感受到了山东港口建设世界级港口的信心与实力,未来我们将在既有合作的基础上,将在物流、贸易、跨境、开放,包括供应链金融和枢纽建设等方面探寻更多合作空间,共同发力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