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会有所改变
□ 赵先德 王良 当前,中国企业掀起新一轮出海潮,背后有多重原因,如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过去几年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企业(尤其是欧美客户)重新审视供应链高度集中所产生的风险;全球贸易与支付再平衡的需求,只靠卖产品在国际市场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要通过出海实现价值链的延伸,在价值链更多环节、更平衡地赚钱(创造价值)和花钱(配置资源)。 从长远来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会有所改变,将从过去相对单一的“世界工厂”角色转变为更均衡的、多区位的“分布式生产/供应链体系”角色,在更广的地理空间进行更多价值链环节的资源配置与合作伙伴管理。 供应链出海与一般出海的核心思维差异,是将出海与供应链战略相结合。一个大的蓝图是:中国企业借助出海来更好地落地其供应链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对品牌、研发、设计、生产、交付、渠道、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提高端到端供应链的竞争力。但在出海过程中,企业会面临一些相对共性的挑战,第一,在海外建立品牌存在较大难度;第二,产品定位不符合当地市场偏好;第三,对目的国政治和营商环境了解不足;第四,协同多地生产和用工管理具有复杂度。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对中国企业出海有几点宏观建议:首先,将出海与供应链战略相结合,(下转11版) (上接9版)有设计、主动地在海外布局供应链,不能只为了解决短期问题、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出海。这意味着企业在出海决策时,除了考虑传统国际商务因素外,也需要考虑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品牌形象价值和风险管理等多维度能力。 其次,用创新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当前阶段的企业出海实际上叠加了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诉求,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来实现同样的产品比别人做得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产品,或者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具体做法上,要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供应链的关系管理,做好供应链端到端的整合、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学习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 再次,在具体开拓某个区位时,链主企业要利用好供应链上的两股力量。一是当地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二是中国的供应商,特别是关键供应商,要设计合作机制来促成其跟随自己“抱团出海”,降低在新区位中的不确定性,同时更好地平衡风险(过度依赖当地资源)。 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国企业出海的支持力度。此前,日韩等国均采取了政府提供低息贷款、放宽政策限制的策略,以资助本国大型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德国等国则着重于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其广大的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进军海外。这些做法对当下的中国亦有借鉴意义。(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赵先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王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