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首页 - 钢铁物流 - 综合物流 - 物流云计算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订阅注册] [找回密码]  
碳酸锂产业企业尝到了期货“甜头”
  □ 刘威魁“通过基差贸易模式,我们将碳酸锂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与某电池厂客户协商基差,减少了定价分歧,仅用两天时间,便快速达成交易。”象屿新能源副总经理陈骏逸表示,碳酸锂期货上市前,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据了解,象屿新能源是象屿集团旗下的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2024年碳酸锂经营量位居全国前五。陈骏逸表示,碳酸锂价格波动期间,象屿新能源仍表现亮眼,这与碳酸锂期货市场的存在有很大关系。通过运用期货与期权工具,象屿新能源不仅有效对冲价格风险,还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价格“缓冲带”,助力产业链稳健运行。
期现融合重构定价基差贸易提升市场效率
  陈骏逸介绍,在碳酸锂期货上市前,由于缺乏公开、权威的价格指导,碳酸锂贸易主要以散单为主,松散型贸易占比高达70%~80%,价格波动风险大。企业只能参考现货网站和专业机构的报价,但这些报价缺乏公允性和时效性,导致价格认知差异,协商困难,交易周期可能长达两三周。“碳酸锂期货上市后,价格发现功能迅速显现,特别是在2024年一季度,碳酸锂期现价格逐步趋合,很多客户开始参考碳酸锂期价来交易”。陈骏逸告诉记者,随着碳酸锂期货逐渐被产业企业认可,他们与客户的洽谈时间大幅缩短,大多时候不超过三天,便可签订合同。例如,2024年三季度,象屿新能源与某电池厂签订合同时,约定以碳酸锂期货LC2501合约盘面价+固定基差确定采购价,即使锂价波动超过20%,也成功锁定了成本和利润。
  陈骏逸坦言,期货市场帮助客户优化采购成本,提供定制化定价合同模板,让客户有更大主动权,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合作签订迅速。通过基差交易,电池厂不仅锁定了原材料采购成本,还比直接购买现货更低。
  事实上,自2023年碳酸锂期货上市以来,产业企业积极拥抱碳酸锂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碳酸锂期货法人客户日均持仓占比达43.86%。龙头企业的参与度超过50%,碳酸锂期货市场的参与者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截至目前,已有66家锂电上市公司表示将积极使用碳酸锂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较2023年底增长了186%。
“组合拳”应对极端行情协助上下游破解价格困局
  在碳酸锂价格震荡的一年里,象屿新能源通过期货市场卖出套保获得了不错的收益。2024年3月,碳酸锂现货价格反弹,碳酸锂期货指数从9万元/吨涨至12万元/吨。象屿新能源预计价格可能回落,因此在为防范库存贬值,象屿新能源在现货采购锂矿石时,采取了期货空头头寸对冲风险。矿石到港后,计划委托外部加工厂加工成碳酸锂成品并销往下游。
  2024年7月底,碳酸锂期货价格如象屿新能源预期下跌至7.1万元/吨,象屿新能源的期货账户盈利完全覆盖了现货浮亏。公司通过分批销售现货、同步期货平仓等方式锁定了套保收益。同时,将期货收益转化为对客户的让利,向长期合作的正极材料企业提供“现货价格额外贴水”,帮助客户降低原材料成本压力。这一策略不仅有效管理了价格波动风险,还增强了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提升了合作的深度和体量。“高位套保既锁定了采购成本,又为服务客户预留了弹性空间。”陈骏逸解释称,当期货端产生超额收益时,象屿新能源将部分利润通过贴价返还给产业链,帮助客户锁定较低的远期采购价格,避免价格反弹侵蚀利润。这样,下游企业可以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并签署更多采购订单,从而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提升合作的深度与体量。
  面对2024年碳酸锂价格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特点,象屿新能源通过期货与期权的组合策略构建了立体化的风控体系。2024年四季度,当碳酸锂价格跌破7.5万元/吨时,象屿新能源通过“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的领口策略,锁定了1000吨库存在7万至8.5万元/吨的价格区间,并最终在市场反弹至8万元/吨时,通过期权平仓获利,同时保留了现货上涨的收益。通过这种灵活的策略,象屿新能源不仅规避了库存贬值风险,还通过现货调配向下游客户让利,缓解了客户的成本压力。
  象屿新能源的创新实践不仅集中在自身风控上,还拓展到整个产业链。2024年11月,某云母提锂企业因担忧价格下跌急于抛售5000吨碳酸锂。象屿新能源通过“暂定价对锁+套保”模式,以市价收购货物,并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同时采用“客户点价+固定基差”的定价方式,将货物同步对锁至下游。期间,碳酸锂价格从8.3万元/吨跌至7.5万元/吨,下游客户在价格低点行使点价权,上下游企业都根据风险偏好规避了价格波动,象屿新能源通过期货盈利覆盖现货损失,达成多赢局面。
  陈骏逸指出,碳酸锂衍生品上市前,市场价格不透明导致上下游企业在交易中易出现恶意竞价,波动较大。而衍生工具为市场提供了公开、公允的价格发现渠道,价格波动转化为产业链的价值再平衡契机,企业能集中精力在产能扩大、技术创新及提升产品质量上,从而增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陈骏逸认为,这种以金融工具赋能实体、以链主担当凝聚合力的模式,不仅为企业自身锻造了抗周期能力,更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高阶形态进化。随着更多产业企业加入期现协同的探索,相信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周期波动中,会走出更稳健的脚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综合物流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碳酸锂产业企业尝到了期货“甜头”
  本文所版面
【第 12 版:大宗商品流通-流通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现代物流报社 http://www.xd56b.com/ 版权所有123
技术支持:喜阅网(www.xpl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