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供应链难以绕开中国
□ 周密 尽管近年来,美国采取多种措施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产品的依赖,包括尝试与澳大利亚等国加强稀土资源开发合作等,但这一进程并不容易。 事实上,不同国家稀土资源的存储形态千差万别,全球已发现的250种稀土矿物中,90%以上以伴生、共生的形式存在,简单移植他国的技术路线必然导致效率损失。而要想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环保开发,就离不开对关键知识与各类参数条件进行长期的积累和大量试错。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加速的背景下,围绕稀土的争夺不仅是资源控制权的较量,更是产业链主导权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场全球博弈中,中国凭借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与技术壁垒,构筑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也为全球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稀土产业的全球地位,绝非单纯依赖资源禀赋。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的34%,却贡献了全球92%的冶炼分离产量(2023年)。 这种“资源—产业”的错位发展,源于对产业链的系统性构建。从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到分离冶炼、材料加工,中国已形成全流程生产体系与日益稳定的竞争格局。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萃取剂研发、催化剂应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专利集群,依托全球最大的化工产业体系,可将萃取剂成本控制在欧美企业的1/3。中国作为全球当前稀土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其背后是数十年方式和流程的持续优化,以及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影响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这种产业链优势的构建,本质上是工业化进程中“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通过《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对稀土冶炼技术实施分级管控,目前四大类核心提炼技术被列入禁止出口清单;另一方面,国内市场规模优势也在倒逼技术迭代。以北方稀土为例,其高纯氧化镧生产成本较国际同行低30%,分离效率却高出40%。这种“核心技术保护+市场培育”的模式,使得中国稀土产业形成了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闭环。 技术壁垒的构建还体现在全要素协同上。以磁性材料为例,从钕铁硼永磁体的晶界扩散技术到耐高温涂层工艺,需要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装备制造等多学科交叉。中国建立的“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已整合68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中试放大的创新链条。 面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西方国家的“脱钩”尝试屡屡受挫。 澳大利亚一公司耗时10年建设的马来西亚冶炼厂因环保争议多次停工;美国国防部投入15亿美元重建稀土供应链,但2023年其分离产能仍不足需求的5%。这种困境折射出稀土产业的根本规律:资源开发必须服从于技术逻辑。 这种结构性矛盾势必导致市场“用脚投票”——大量初级产品流向中国,加工后再以高附加值材料形式出口。 国际能源署(IEA)的2024《全球关键矿物前景》报告认为,到2030年中国稀土冶炼占比虽降至77%,但仍是其他国家总和的3.3倍。市场规律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稀土供应链仍难以绕开中国枢纽。 稀土的全球博弈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进程中,资源竞争不应沦为“新殖民主义”的翻版。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真正的产业优势来自技术创新与生态优化的良性互动。唯有将技术创新置于地缘博弈之上,将产业协同置于“零和”对抗之外,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从“争夺资源”到“创造资源”的文明跃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