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宁:把绿色供应链做成上海经济升级新引擎
□ 特约记者雪晴 从清华环境系实验室到黄浦江畔的政策实践场,陈吉宁曾用数学模型“解剖”北京雾霾,如今用氢能重卡“换血”上海港口。 这位环境科学家手握“碳手术刀”,在千万级城市的肌体上实施了一场静默的绿色革命——当实验室的循环公式遇上万亿级供应链,陈吉宁正在证明:减碳不是选择题,而是超大城市生存的必答题。 学霸科学家的“城市代谢论” 1964年生于辽宁的陈吉宁,是中国环境工程领域的顶尖学者,他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如何用科学解码城市生命系统。 1981年,陈吉宁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随后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术生涯中,他提出了“城市如同生命体,供应链是它的血管,资源输入与废物输出必须像新陈代谢一样平衡”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后续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5年,陈吉宁出任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在此期间,他将数学模型应用于国家环境治理,特别是在推动全国PM2.5源解析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他锁定了北京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柴油货车,占PM2.5来源的45%。这一成果不仅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展示了数学模型在环境治理中的巨大潜力。 2016年,陈吉宁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强调:“污染物是城市代谢失衡的产物。”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系统思维。他认为,城市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单一污染源的叠加,而是整个城市系统代谢失衡的结果。 当这位曾用数学模型解析生态系统的科学家主政超大城市时,他工具箱里装着的是系统思维、循环逻辑与能量转换。 北京治理:科学家的“城 市代谢手术” 1. 大气治理:给首都“做CT” 2017年陈吉宁主政北京后,第一刀挥向雾霾——这位环境科学家要给超大城市“做全身扫描”。尽管自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北京PM2.5年均浓度逐步下降,至2016年为7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9.9%,但仍远超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2倍以上。 为此,2018年陈吉宁推动建立了全国首个PM2.5来源解析实验室。通过分析10万组数据,精准锁定了污染源:物流柴油车占45%、燃煤占16%、工业占12%。 随后,北京采取了靶向治疗措施,发布了最严柴油车禁限令,五环内日间禁止国三以下货车通行,倒逼企业更换车辆。 2020年,时任北京市市长的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北京实施对2.8万余辆重型柴油车实时监控,检查重型柴油车311.8万辆次,淘汰国三标准柴油货车4.27万辆,更新及新增3500余辆纯电动出租车,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北京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相当于摘掉呼吸机的患者重获新生。 2. 绿色物流:血管里的“换血工程” 陈吉宁深知,物流是城市代谢的“血液循环系统”。2019年,北京出台了《新能源物流车优先通行政策》,允许新能源货车日间进入五环。至2022年,全市新能源物流车达11.6万辆,占全国总量的25%,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货车充电站——马驹桥物流园,拥有240个快充桩。 此外,2021年在大兴机场临空区启动了地下物流试验段,智能轨道替代了30%的柴油货车,日均减少碳排放120吨。 (下转11版) (上接9版) 3. 循环经济:破解“代谢废物”难题 陈吉宁将实验室的循环理论植入产业实践,大力推动再生网络建设。2020年,推动美团、京东建立逆向物流体系,至2022年减少一次性包装15万吨,相当于少砍伐240万棵树。 同时,北京推广无废试验,在亦庄开发区要求企业100%接入再生系统,2022年资源利用率达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个百分点。 通过这些科学治理措施,北京不仅改善了空气质量,还推动了绿色物流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北京到上海:代谢理论的升级战 1. 氢能革命:给港口“换燃料” 2022年6月,上海市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明确以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和嘉定氢能港为双核载体,推动港口、物流等场景的氢能替代。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70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超1万辆,其中港口集卡、城际物流车占比超50%。 陈吉宁在调研申能集团时强调,需“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深化氢能产业链布局,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协同突破”。这一方向在洋山港的实践中得到体现:2022年已启动氢能在装卸设备、运输车辆等场景的试点,并规划建设加氢站网络。 而实质性突破发生在嘉定氢能港:2024年12月,全国首个零碳氢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在此投运,年制绿氢27.5吨(约30万标方),配套燃料电池年发电51万度,可满足200辆氢能重卡全年清洁能源需求。 陈吉宁曾指出,上海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而嘉定氢能港通过集聚捷氢科技、鲲华科技等60余家企业,形成制氢、储运、应用的完整链条,正是这一战略的落地。 该项目通过光伏制氢-储运-发电全链条协同,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0吨,相当于77万棵树木的年固碳量。陈吉宁在调研中多次提及“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机遇,要求“用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这与氢能港的零碳示范项目高度契合。 上海正构建“双港联动”格局:洋山港依托全球最大集装箱吞吐量优势,重点突破氢能船舶加注技术;嘉定氢能港凭借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氢储能技术输出基地。 陈吉宁在专题调研机器人产业时曾强调,需“在场景应用上加大创新力度,发挥龙头牵引作用”,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氢能领域。根据规划,到2030年上海将建成覆盖长三角的氢气管网,推动港口氢能应用从“示范”迈向“常态”。 2. 政策攻坚:从各自为战到统一标尺 2022年,沪苏浙三地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跨域低碳共富”目标。在同年11月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论坛上,陈吉宁强调:“长三角供应链协同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化学反应——要打破行政壁垒,用统一标准重塑产业生态。我们的调研发现,企业最怕政策‘翻烧饼’,必须用制度性创新解决标准‘打架’问题。” 为推动这一理念落地,陈吉宁在2023年4月赴青浦华为基地调研时提出“三协同”原则(标准协同、数据协同、监管协同),并推动《长三角绿色产品认证一体化行动计划》出台。 该文件明确要求对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12类产品实施“一证通长三角”,仅2023年就减少重复检测认证成本超12亿元。宁德时代副总裁高焕在采访中坦言:“过去出口欧洲要满足欧盟CE认证,国内还要重复做GB认证。现在长三角统一对标国际标准,倒逼我们将电池模组工艺精度提升至0.2毫米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