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制造”跨境电商破浪出海
□ 王秀丽陈果石菁 “首期跨境电商培训沙龙报名开启不到48小时,报名人数已突破40人。”5月12日上午,湖南省邵阳市锦程职业培训学校创业培训部部长梁宇飞的电话响个不停,咨询跨境电商培训事宜的来电络绎不绝。在这些已登记的报名者中,既有年产能达80万双鞋的制造企业老板,也有计划将邵阳产品销往非洲刚果(金)的贸易商。大家不约而同地表达着同一个心声:想借跨境电商东风,抢抓“出海”新机遇,让“邵阳制造”走向世界。 数据显示,邵阳发制品出口占全国总量的15%,非洲市场占有率超过30%;全球30%的工程搅拌车、70%的注塑打火机和80%的纸质红包,全国50%的小五金套件和70%的书包均产自邵阳。 “这些产业十分适配跨境电商发展要求,高度契合‘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战略。”邵阳市商务局电商科科长田芳敏说,邵阳市产业园区实力雄厚,拥有1个国家级千亿园区邵阳经开区,10 个省级园区,有利于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同时除了实打实的产业底气外,国际贸易物流通道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湘粤非铁海联运接续班列、邵阳-盐田港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湘粤港“跨境一锁”在邵阳全面试点运行,有利于打通国际物流“最后一公里”。 2024年,邵阳进出口总额实现147.5亿元,其中对非洲出口额35.5亿元,居湖南省第二;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98.49亿元。“邵阳市先后培育了10个出口基地,推动发制品、箱包、打火机3 个基地成功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百万邵商遍布全球,47家异地邵阳商会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和东盟、非洲等地区。”田芳敏如数家珍地列举着邵阳市的外贸“家底”:“这次全国入选城市数量是历年来倒数第三少,这些都是我们的取胜法宝。” 从“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 田芳敏说,国家对跨境电商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通过跨境电商综试区或者综合保税区两个平台来实现。“此前,由于邵阳既不是跨境电商综试区,也不是综合保税区,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往往会到广州、深圳等地建立分支机构或仓储中心。”这种“借道”其他城市“曲线出海”的模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中间成本,也限制了邵阳跨境电商的发展。 在第137届广交会上,邵阳市元通工艺品有限公司也收获了不少订单。该公司销售主管唐文志指着车间里忙碌的景象介绍:“公司的发制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跨境电商销售额稳定在7000万元至9000万元之间。”“此前,为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我们不得不在广州、许昌两地设立分仓。”唐文志解释道,“所有产品都需先从邵阳总部生产后转运至分仓,再由分仓发往海外客户,我们不得不承担起额外的物流、仓储、人力等成本。” “过去是‘借道出海’,现在是‘家门口通关’,其中的差异是‘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的区别。”邵阳市商务局口岸科科长梁文兴介绍说,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获批,为邵阳企业打开了政策红利“大礼包”,其中最具含金量的主要有“无票免税”“所得税核定征收”“通关便利化”“放宽进口监管”四个方面,核心宗旨就是让跨境电商综试区的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更便利。 “得知邵阳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我们的发展信心进一步得到提振。”唐文志算了一笔账:“随着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我们今后可以直接在邵阳完成全流程跨境电商业务,帮助企业减少10%至20%的成本。” 邵品“一键”出海链接全球市场 “跨境电商的东风已至,邵阳企业正迎来‘轻点鼠标,一键通全球’的新机遇。”在唐文志看来,综试区政策不仅利好传统出口产品,更为邵阳优质农副产品打开了直达国际市场的新通道。 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消息公布之后,邵阳市商务局办公电话成为了服务“热线”。几百通咨询电话里,来电者既有在沿海城市打拼、希望返乡发展的邵阳籍跨境电商人才,也有迫切希望了解政策红利的外贸企业主。“人才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引擎。”邵阳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会长邓朝晖指出,“目前邵阳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大,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获批,有望吸引沿海地区的跨境电商人才回流,培育外贸发展新业态。”“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不是终点,而是邵阳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起点。这标志着我们邵阳这座内陆城市获得了与沿海地区同台竞技的入场券。”谈及下一步发展思路时,曾剑萍表示,一方面将充分借鉴先行城市70多项成熟经验,另一方面立足本地特色探索“邵阳模式”发展路径。通过此次获批契机,加快建设重点基础设施,完善国际物流体系,强化跨境电商实操培训,培育引进跨境电商人才,吸引外流企业回归集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邵阳制造”扬帆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