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植
随着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控股事件爆发,后者隐秘的供应链融资手法开始浮出水面。
多位与承兴控股有过贸易往来的3C产品贸易商向记者透露,承兴控股的做法并不复杂,先从上游企业A采购一批3C产品(主要是苹果系列产品),再以较低价格出售给大型电商平台,以此“换取”大量应收账款凭证与采购合同并向金融机构申请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在相关融资完成后,承兴控股又会找一家关联机构B以高价“回购”这批3C产品。
“于是,一个奇特的供应链融资闭环产生了。”一位熟悉承兴控股操作内幕的3C产品的贸易商指出。通过旗下关联机构的高卖低买(自卖自买),承兴控股拿回了3C产品进而循环操作,可以将百万价值3C产品“做”到上千万贸易额,以此“虚构”约千万应收账款额度“套取”巨额供应链融资款。
他直言,在这个供应链金融链条里,承兴控股肯定是亏损的。因此承兴控股实控人罗静一直希望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相关贸易金融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抬高股价获取丰厚资本市场回报,以此填补日益扩大的业务亏损窟窿。但没想到前些年股市低迷导致其收购的三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幅不大,不但令罗静算盘落空,还导致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募资链条亏损越来越大,迫使她孤注一掷“制造”假发票继续寻求供应链融资“借新还旧”,不料假发票被诺亚财富发现并报案,揭开了承兴控股涉嫌供应链金融“欺诈”内幕。
“其间也有大型企业发现承兴控股利用关联公司自卖自买(高卖低买)获取应收账款凭证发票与贸易合同行为,担心其中风险而迅速断绝与承兴控股的所有贸易往来。”这位3C产品贸易商透露。然而,承兴控股还是利用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风控流程方面的诸多漏洞,成功从诺亚财富、云南信托、湘财证券等机构“套取”数十亿资金。
在遭遇踩雷承兴控股事件后,诺亚财富已决定从7月起,暂停供应链金融等“单一”非标类固收产品业务。
“高卖低买”循环刷单
“如果承兴控股没出事,罗静可能会成为供应链金融融资领域的奇才。”上述熟悉承兴控股操作内幕的3C产品贸易商坦言。
在他看来,这背后,是罗静成功抓住电商平台“刷单”现象与金融机构风控“流于形式”的痛点,虚构大量应收账款合同向多家金融机构成功“套取”资金。
举例而言,承兴控股先从上游供应商A采购100万元3C产品,以98万元卖给大型电商平台,以此换取应收账款合同与电商采购贸易合同,再向金融机构申请供应链金融融资。巧妙的是,在完成相关融资后,她又通过另一家关联公司B,以102万元向大型电商平台“回购”这批3C产品。
于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随之出现,电商平台不但通过承兴控股高卖低买的“刷单”模式,获得相应收益(在扣除相应的销售返点后,电商平台依然能拿到不菲的价差收益),还能扩大自身的销售额;而承兴控股则通过上述操作,又将这批3C产品拿在手里,不断循环操作“扩大”自身贸易额,并“创造”更多应收账款合同凭证,向金融机构获取更大额度的供应链融资款。
“假设100万元价值的3C产品,通过5次循环操作,就能创造500万贸易额与应收账款凭证发票,再向金融机构申请供应链融资获得约400万元(实际募资款可能是应收账款额的7~8折),等于100万元货物创造400万元募资款。”他指出。
承兴控股之所以能套取金融机构如此“高”的供应链融资额,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在风控流程方面主要看重应收账款凭证、采购合同、发票等资料是否齐全,相关贸易操作是否实现“三流合一”(即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却没有关注上述供应链贸易卖家、最终买家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让承兴控股有机可乘。
“承兴控股为了瞒天过海,也花费了不少功夫。”一位熟悉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操作内幕的知情人士透露,比如部分金融机构要求合同面签与双录(录音录像),承兴控股就通过关系在大型电商平台租用办公室,并招人“冒名顶替”签订相关采购合同与应收账款凭证,满足金融机构相关风控要求。
他透露,这也是诺亚财富在产品存续期业务核查期间发现相关应收账款付款方出现“一个姓名,两个人”现象的原因之一。“不是所有企业都被承兴控股蒙蔽。”该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承兴控股就“出过事”——当时一家与承兴控股有贸易往来的大型企业接到银行电话,听说承兴控股打算用贸易流水账进行贷款融资,于是它调查了与承兴控股相关的所有贸易业务,发现相关贸易的上游卖家与下游买家承兴控股旗下的关联公司,由此担心承兴控股存在自卖自买“制造”应收账款与贸易合同等行为,迅速中断与承兴控股的所有贸易往来。
然而,承兴控股还是很快找到新融资渠道——他们发现金融机构风控流程往往“前紧后松”,即最初几次合作都会严格逐一审核“三流合一”,以及合同面签双录,一旦彼此建立信任关系,相关风控流程就有所放松;因此承兴控股在最初数笔供应链金融融资合作里,提供完全真实的贸易流水单、应收账款凭证与产品流向,到了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后,就采取上述自卖自买手法“虚构”应收账款凭证发票与采购合同。
他透露,由于承兴控股实控人罗静通过上述手法募集的供应链融资款额度远远超过商品实际价值,因此她只需将少部分募资款用于付款给上游3C产品提供商A,剩余大部分募资款则拿来进行资本运作“谋求”更高收益。
豪赌资本市场牟利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向电商平台不断高卖低买以“创造”海量应收账款合同凭证并回笼3C产品货源,承兴控股所构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链必然面临亏损窘境。
“为此承兴控股设立了众多壳公司C,专门处置亏损事宜。”上述3C产品贸易商说。这些壳公司C的职责,就是以更高价格向关联公司B采购相关3C产品,再通过关联渠道将这批产品“低价”卖给承兴控股,供后者循环操作“制造”贸易合同与应收账款凭证,持续“扩大”贸易额与应收账款融资额。
“这些年承兴控股设立了上百家壳公司C用于处置亏损事宜,其中多数壳公司使用不到一年就关闭注销了。”他透露。但是,这种亏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一直留在承兴控股体系里,且随着承兴控股业务量迅猛扩张,相关亏损额同样水涨船高。
多位熟悉承兴控股资本运作的业内人士透露,为此承兴控股实控人罗静一直打算将3C贸易等业务注入所收购的3家上市公司,以此抬高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进而获取资本市场巨额收益以填补巨额亏损缺口。然而,前些年股市低迷导致股价涨幅不大,不但令罗静算盘落空,还令相应亏损窟窿持续扩大而无法收拾。
据记者多方了解,面对巨额亏损,罗静最终决定孤注一掷,制造“假发票”套取供应链募资款借新还旧,不料这种行为被诺亚财富发现并报案。
在一位金融机构风控总监看来,承兴控股之所以能多次成功套取金融机构供应链募资款,无形间折射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不少“漏洞”,比如只看合同发票与应收账款凭证,不看商品卖家与最终买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对面签、双录等风控细节流于“形式”,不对签字人真实性做核实等。
“这背后,是机构内鬼作祟,还是机构风控流程出现疏漏,需经侦部门调查作出判断。”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