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自贸新区: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 傅子恒 8月6日,国务院印发文件,宣布将上海浦东临港119.5平方公里新片区纳入自贸区新的试点范围,一下子使这个地处上海最东南一隅,发展仅有十余年的偏远小镇,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后,至今这个试点已扩大至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13个省市自治区,每一次都引起热议。这一次有什么不一样?以笔者长期居住、工作在浦东的身份作证,这次的确有很多的不一样。 不一样首先体现在这次试点立意高远。按照规划,新片区对标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希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与已经试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七个单一功能区相比,临港新城片区的自贸试点更综合多元,承担了产业、金融、人才信息要素流动以及制度机制等方面的综合试验职能。世界级、最先进、综合性是它区别于其他自贸区的规格。 另一个条件是临港新区多年以来的发展准备。上海一直在推进产业的战略转型、升级和迁移,作为未来“五个中心”建设战略布局,只保留一批先进的高端制造。按照新的功能定位,临港地区已经规划开发了15年,目前汇集与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些国内外的骨干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并且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科研院校入驻,这使得临港新区本身已经成为生产、学习与科研的基地。 对于临港自贸新区的定位,有论者称其将承担全球化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引擎与金融开放高地的三大功能,笔者深以为然。 全球化新支撑自不必多说,依托浦东机场和洋山港,新片区有充足底气承载起它的全球梦;高质量引擎的期待体现在它的方案规划里,新临港片区方案明确提出,新区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我国高质量发展急需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技术,并且以此形成高端研发制造的全产业链聚集地。 金融自由化目标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资金能够在供需基础之上实现自由的流动,二是资金价格能够真正由市场方式生成。要达到这两个条件,各项制度条件就需要配合完美,并且能够高效运转,这对宏观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前瞻性设计规划、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风险防范与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