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 汪鸣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给企业和企业项目冠以国家名,受到省、市和企业重视是必然的。那么,物流枢纽是怎么回事,这项工作怎么推进,为什么国务院会同意我们企业的某一个园区冠以一个国家名称,叫国家什么物流枢纽等等,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国家近几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产业体系的一种基本思路。这种思路,已经从前期的理论研究走上政策平台。
目前,规模超过0.5平方公里的物流项目,全国大概有接近2000个,数量是庞大的。国家准备从中选取212个来构建国家物流枢纽。
从物流园区的出现到国家物流枢纽,其逻辑脉络是什么?
传统物流的分散和小规模经营,制约了物流发展水平提升,解决规模不经济问题加速了物流要素的整合和模式创新,物流园区获得发展机遇。物流园区虽解决了物流要素聚集问题,但对业态、模式创新和规模经济的作用有限,需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推动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关系和空间载体变革,出现了干支仓配一体化衔接融合的物流枢纽发展空间,对物流规模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引领作用。物流枢纽的出现和物流枢纽业态、模式创新,在推动物流产业聚集和规模发展的同时,也为物流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有机融合、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和提升价值空间提供了机遇,物流枢纽成为物流及相关产业集群经济价值提升的新动能。
现在,几乎所有的园区都有停车场、配载站、加油站,有辅助的一些服务设施,目的是为了聚集物流资源。这么做是要实现运输线路、运输功能的匹配,最终为了提高效率,实现物流的规模经营。所以物流园区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是朝着解决物流规模不经济问题而去的。
通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即便有了物流园区以后,我们依然很难实现物流的规模经济。现在各个园区经营的困难已经体现了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聚集的资源依然是散、杂,它很难形成业务的匹配,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提物流枢纽这个概念。
这么做,是希望能够在大量的物流园区当中,能够有一部分园区的干线和干线互相联通,以形成大流量,在枢纽里面做支线、做配送,搭建干、支、配网络,这要从物流和产业结合来做工作,要从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之间的空间和空间的常态关系来做工作。因为要配送,你这里没地方放货物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先解决干线的规模化运作流体,这是从物流本身的层面来说。从物流和产业发展看,某个城市如果有了干、支、配有机衔接的国家枢纽,它将会营造良好的产业布局环境,这就提高了它的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这样就会形成枢纽带量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机会,我们把它叫做枢纽经济。
枢纽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从园区到枢纽最终的落脚点。市场经济也是朝规模经济发展的经济,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枢纽来实现物流和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希望通过国家物流枢纽来构建网络。
枢纽就意味着有物流的交换,特别是在空间、大区域之间的物流交换,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枢纽。国家物流枢纽是基于国家顶层网络做物流交换的一个个节点。
首先,在枢纽和国家枢纽的概念下,在园区到枢纽经济演变的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这个规划主要包括7个部分的内容,有4项任务,3个工程,涉及到10个具体的项目。通过物流的网络化的组织模式和适应网络化组织的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使政府的管理顺应市场企业组织变革的需要。
第二,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设施设备的应用。
第三,构建科学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共享、智慧高效和绿色安全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
对一个城市可能是几个具体的项目,但是对国家而言我们希望构建的是最顶层的国家物流网络来提高国家的物流效率。城市承载的每一个国家物流枢纽都要考虑构建国家网络的需要,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园区思维,要构建一个通道加枢纽的围绕枢纽的网络,这是我们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终极的目标,也是各个企业、各个城市在制定规划时核心的核心。
最终我们是要通过物流体系的构建,来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组织的系统化,目标就是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为优化国家经济的空间布局和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提供有利的支撑。
要使物流枢纽能够支撑内陆发展高地,同时又跟它的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就要找到它的产业和物流的特点,所以我们是从物流本身的发展特点、物流和产业的发展关系这两个角度出发,把国家物流枢纽分了6个类型,这6个类型既不是学术研究里面关于物流枢纽的类型,也不是纯物流运作层面上的这种类型关系,实际上是物流和产业联动发展对于物流功能的一种需求。
有的地方有港口,我们希望建港口型的物流枢纽,就是为了发展港口产业。港口或陆港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你开了多少的中欧班列,而在于中欧班列能不能跟你邻港的产业链接起来,形成邻港产业加中欧班列全新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现三个链条的核心构建,否则,你的港口成不了国家枢纽。站在这个层面上,按照我们国家物流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我们把国家物流枢纽分了6个类型,就是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
这个规划考虑了内陆经济的崛起,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又给了各地相应的数量,中西部地区占到了半壁以上的江山。沿海港口加邻港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内陆枢纽加产业的内陆消费行为,即14亿人消费这篇文章我们要做足,做强中国国内市场是我们手中的王牌,做大这个空间,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
我们需要去推动物流枢纽的规划和建设,而且对规划建设也提了相应的要求:即区位条件良好、空间布局集约、存量设施优先、开放性公共性强、服务功能完善、统筹运营管理、区域协同联动。
物流枢纽各承载城市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市场选择,以市场自发形成的物流枢纽设施和运行体系为基础,对照上述要求,选择基础条件成熟、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较大的物流枢纽进行重点培育,并可根据市场和产业布局变化情况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情况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强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补齐设施短板,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要加强国家物流枢纽与其他物流枢纽的分工协作和有效衔接,两者不排斥、不替代,通过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带动其他物流枢纽做大做强,打造以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以其他物流枢纽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物流枢纽设施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必要的时候这个国家规划是可以进行动态调整,一个城市做不好承载的相应功能,有可能由别的做得好的城市替代。
做好国家物流枢纽,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首先,要建立完善枢纽建设协调推进和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建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和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国物流枢纽布局和规划建设工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与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等的衔接,研究制定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有序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立国家物流枢纽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由市场自发建设形成且对完善国家和区域物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的枢纽和所在城市及时调整纳入规划范围,享受相关政策;对枢纽长期达不到建设要求或无法有效推进枢纽实施的承载城市要及时调出;有关地方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和政策协同。
其次,要优化枢纽培育和发展环境。持续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打破阻碍货畅其流的制度藩篱,支持国家物流枢纽的运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升运营水平,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规范枢纽内物流服务企业的经营行为,严格执行明码标价有关规定,坚决消除乱收费、乱设卡等推高物流费用的“痼疾”;适当下浮枢纽间铁路干线运输收费,适当提高中西部地区铁路运输收费下浮比例;研究内陆地区国家物流枢纽实施陆港启运港退税的可行性;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物流枢纽统筹设立办事服务机构,支持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税务、邮政等部门进驻枢纽并开展联合办公;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完善枢纽物流服务企业信用信息,增强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查询服务功能,落实企业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为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提供良好信用环境。
(本报记者常河山根据汪鸣在合肥“陆港发展暨物流枢纽建设峰会”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