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连锁商超的供应链真的强悍吗?
稿件来源:罗颖综合报道
□ 本报记者 罗颖 综合报道 7月的肖战,8月的李现,9月应该是教师节?然而在8月底,大家的视线却被Costco截了胡,占据了新闻视点。8月27日在上海闵行开业的Costco开业当天就被抢购一空,更是出现了排队两小时结算、三小时排队的盛况,可谓万人空巷。如果说沃尔玛进驻中国是引来了“狼”,那么Costco就是一条赤裸裸的贪吃蛇。它的进驻让大润发、沃尔玛都要抖三抖、颤三颤。更加戏剧化的是这次Costco“兵临城下”更遇上宿命强敌山姆公司,使得剧情更加复杂。 有意思的是,Costco上海首点店的选址仅距离老对手山姆会员店15公里,老对手狭路相逢势必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两者同为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大卖场,同样是会员制,Costco首次入华,便与老对手展开了近距离“厮杀”。Costco持续的生命力背后离不开极致的供应链优势,但初次踏入零售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内地,Costco在供应链上真的完美无缺吗?它是不是号令商超连锁的武林盟主呢? 开 市 客(Costco)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因低价、严选和会员制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而闻名。截至 2018财年末,Costco共运营全球762家门店 , 2018 年Costco营 收 达1415.76亿美元, 在全球拥有9430 万会员。 什么是Costco严选模式 随着中国的消费升级,中产阶级崛起,近几年“严选模式”开始走热。严选模式主要聚焦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库存数量一般都较少,以爆款单品为销售重点,很大程度上能减少消费者挑选商品的时间,通过OEM模式与大牌制造商直连,剔除品牌溢价和中间环节,产品性价比更高。 此前有媒体曾报道,在合作过程中,Costco一旦发现商品品质出现问题,至少三年以内Costco及其供应商不会再与这个品牌合作。据悉,中国的Costco供应商厂家必须通过供应商审核和制作标准检验两种审核,只有具备专业素质的优质供应链厂商才能达到仓储式会员制超市的供应商标准。 Costco堪称是严选模式的鼻祖,在内地,同为严选模式的还有其老对手山姆会员店和以网易严选为代表的严选电商等新兴业态。作为零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是立身之本。在内地竞争激烈的零售环境中,虽然同为严选模式,但由于定位不同,在产品覆盖面上有所差异。麦德龙、山姆会员店等仓储会员制大卖场产品覆盖都较为全面,严选电商则更多主要是聚焦生活场景的家居类产品。 在进入内地之前,Costco已经在台湾开展业务20多年。据悉,Costco在台湾和日韩东南亚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可能会承担本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大部分商品供应。但如若要实现优质低价,终究还是要实现优质商品本地化,这一点对于较早在内地开展业务的山姆会员店和麦德龙而言,已经积累了一定优势。 1995年,Costco推出了自有品牌Kirkland,Kirkland一般采用OEM供应模式,据悉,从设计、制造、出货再到卖场销售通常在一周内完成。Kirkland Signature的商品价格与国民品牌同品类商品便宜20%左右。目前Kirkland已经是全美销量第一的健康品牌。Costco的库存周转周期只有30天左右,远低于零售业的平均水平。通常情况是Costco先卖货再给供货商付款,所以虽然销售额越来越大、存货周转越多,不会占用Costco更多资金。 Costco较山姆在华零售渠道单一 Costco落地上海前,已经在天猫国际商城运营了五年多时间,通过线上的大数据汇总分析,为开设线下开店做准备。但毕竟初来乍到,初次以线下店的模式布局中国内地,在零售渠道上还是较为局限。 而山姆会员店从在深圳开设第一家店算起,在中国内地积累了二十余年的经验,已经实现了全渠道布局,并且自去年开始,其前置仓的布局也在加速,线上线下全面开花。山姆会员店的线下布局主要是“门店+云仓”的模式。目前,山姆会员店在内地有20余家门店。据此前山姆会员商店首席营运官文宇斌透露,接下来山姆将加速扩张步伐,在2020年底前将在国内有40家开业门店及在建门店。 山姆会员店为能够进一步拓宽服务覆盖范围还在各地建设云仓。云仓由山姆自己投资,系统搭建、仓库管理等则由山姆和京东到家共同负责。在线上布局方面,自2010年开始,山姆先后上线了山姆会员网上商店、APP移动客户端,并且入驻京东。 中国本土发展成熟的大卖场、区域性综合超市、社区小超市、便利店始终占据半壁江山,无论店、仓的布局,还是线上渠道的开拓,都已经在全面发力。不久前,高鑫零售发布的2019年半年报信息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在全国的大卖场门店数达到485家,其中大润发409家,欧尚76家,遍布29个省市233个城市。以淘鲜达业务为主的高鑫B2C业务步入正轨,门店“一小时配送到家”模式走通,日均订单达700单。 Costco的实力不可否认,但搭建完善的渠道网络并非朝夕之事。以其老对手山姆会员为例,20余家门店+云仓+线上的布局,总共耗费了二十余年时间。中国内地是一块丰富肥美的试验田,上海更是拥有最为丰富的消费阶层,但能够根据这个复杂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逐步搭建健全的零售渠道,也绝非易事。 在内地缺乏健全物流体系 商流的发展,离不开通达的物流体系支撑。在产品运送方面,Costco在全球共有24个物流中心,30%的货物由厂商直送门店,另外70%的货物由厂商送至中心库。商品到了配送中心以后,不进库直接在站台上向门店进行配送,这样还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据悉,在交叉转运模式下,从接收货物到满载运抵商店只需8 小时。 沃尔玛在华共有18个仓,且还在不断加大布局。日前,由沃尔玛打造的中国最大生鲜冷链仓——东莞生鲜配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该仓日处理能力最高可达16.5万箱,覆盖了沃尔玛在华南地区的120多家门店(包括山姆会员商店)。背靠沃尔玛强大的供应链,在内地试水20余年,山姆商品配送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服务范围内1小时急速送货上门。 而相比较之下,2014年Costco入住天猫国际商城时,是由顺丰的“全球顺”为其提供台湾至内地B2C电商进口直邮服务。Costco在台湾将货物交给顺丰,顺丰完成后续的干线运输+清关+国内派送任务。据之前的媒体报道,本次Costco进入内地的部分商品供应还是来自台湾,由顺丰进行台湾-内地干线+清关+派送的物流服务,顺丰的物流服务能力毋庸置疑,但长期下去,Costco能否承受高物流成本,还有待考证。 对于远离美国大本营的Costco,随着在内地业务的发展和渠道的布局,会如何打造一套适合自身的物流体系呢?我们还是要静观其变。 Costco凭什么抓住中国消费者? □ 本报记者 罗颖 伟大的企业是从小到大,越来越强,越来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引来更多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让中国人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态度来面临深度的开放,让中国人也能感受世界高质量产品的甜蜜果实。Costco在华开业半天因客流过大不得不暂停当日下午的营业。 据Costco首席财务官(CFO)理查德·加兰蒂表示:上海是一座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加上有大量的国际居民定居,以及当地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这都构成了Costco在上海开设门店的完美选择。同时,在Costco的天猫商店,上海有着最高的渗透率,这也更肯定了他们在上海开门店的决定。看来,Costco进入上海商圈事先早就做足了功课。 中国巨大的市场和非常强大的消费生力军———拥有近14亿人口、其中超过4亿为中等收入群体。让世界各路商家都直勾勾地盯着,并想方设法融入中国市场,努力在中国市场闯出一片天地来。在这种趋势之下,Costco以自己独特的商业营销模式一举在中国经济之都———上海打响了第一枪,并取得了旗开得胜的商业佳绩。 从中国实体零售产业发展的路径来看。二十年前,1996年,当沃尔玛亮相深圳罗湖时,中国市场还是夫妻店、杂货铺的天下。沃尔玛以国际连锁卖场之势,在中国市场予取予夺,蜂拥上门的消费者同样踏破了沃尔玛的门槛。二十年后,同样是超级卖场的Costco姗姗来迟。此时,中国已经经历了两场零售革命:沃尔玛带来的连锁大卖场赶走了个体商户,随后,电商平台又不断吞食着实体零售的蛋糕。此时此刻,线下零售大败退几乎成为全民共识之时,Costco一展风采,让人不禁感叹,中国消费市场的每一次巨变,都是那些具有前瞻性的商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中国消费力量释放的最佳商机。 中国随着经济体量的发展,有一亿多中产阶级的消费者在等待消费升级。Costco的商业模式刚好吻合了中国新一届消费主体的利益诉求。Costco出彩的地方,是在定制商品的运作之中,对行业供应链进行了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的深度改造,消费者可以用最低的价格一次性购买到生活最需要的商品,这种“性价比+高效率”的模式,正好顺应了中国城市消费者的需求,也让中国城市消费者享受到了新的购物体验,一下子点亮了正处于消费升级中的中国市场。 其实,在零售业的商业逻辑之中,商家总是喜欢围绕“人、货、场”三个要素做文章。从大卖场、线上电商再到线上线下融合,都是为零售行业寻求渠道良方。可Costco在上海闹出的这一个大“动静”,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零售业还是要靠商品取胜。在Costco,商品一旦高过14%毛利就必须汇报CEO再经董事会批准。低价不等于低质,Costco的供货商都是国际一线知名品牌,不仅卖耐克、茅台,还卖爱马仕、巴宝丽等奢侈品。这种经营模式颠覆了传统做法,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正品、低价、90天无条件换退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买买买。 今年以来,国务院不断推出措施,希望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中国零售业面临着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Costco持续在中国开店以及继续扩张的野心都在提醒我们外商零售企业的到来。这既给中国零售业施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给我们提供了贴身学习的机会,中国零售业在满足新的消费者需求层面上,能不能在与外国零售巨头展开的争夺战中有所作为,并在与狼共舞中成长壮大,考验着中国商家的智慧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