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 夏禹
生产供应链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市场调研、消费者引导、产品策划、品类管理、销售疏导、预测判断、计划协同、供应商产能协调、库存使用、全价值链信息综合等多个方面。目前,中国的生产制造供应体系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也是最完整的。
可以初步预估受影响最大的三项产业及其供应链是家庭用品、高科技产品、纺织产品;其次是机械设备、橡胶、医药和医疗用品及化学品。这主要与我国出口占比有关,影响最高的三大产业,在中国2018年的出口全球占比都超过20%,日用品更是超过33%。高科技产品中,智能手机、VR头显、游戏主机等技术类产品都将会出现供应短缺现象。
随着这些行业的生产中断,这些产业的公司有可能寻找替代供应商,此次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海上运输将备受打击。按体积计算,世界货物贸易中约有80%是海上运输,世界上十个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中的七个在中国。2月初开始,进出航空货物,卡车和铁路货运服务受到严重干扰。从1月20日开始中国港口出货量下降20%。
2.航空方面,截至2月10日,71家国际航空公司中有67家取消航班。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01.0亿吨公里,同比下降4.9%,其中,国内航线同比下降7.6%,国际航线同比下降0.2%。
3.陆上交通,呈现了本土性而非国际性的特点。它直接限制了工人流动,使货物积压。复工到恢复生产能需要一个过程。复工多少,产能释放多少,并不是一个工厂宣布复工就能满负荷运转。
这次疫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过少的主要供应来源。相信许多公司,都会从中学习并建立有弹性的供应。如果一家企业有多个相同产品的供应商,那么在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它们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非常有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分布式供应链将取代集中式供应链,多元供应商取代单一供应商。但是,想打开供应链的结并不容易。供应链具有强烈的结网效应,有些网状节点是死扣,很难解开。工业生产巨头都想避免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但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尤其是对源头供应商。疫情势必会重塑全球供应链分工格局。如何分行业、分层次守护好中国制造供应链,需要一套系统对策,做到“四个统筹”:一是统筹供应链,首先保障重要生活物资和包括养殖业饲料在内的生产供应链;二是统筹调度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提供综合交通服务;三是统筹指令性供应链和市场化运作;四是统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生产供应链。
具体对策方面:
1.制定实施科学的防疫重点区域生产供应链运行保障方案。结合生产供应链运行情况,重点保障重点区域供应链保畅。鼓励生产供应链相关单位采取灵活复工、办公、出行模式。包括错时复工、错时通勤、弹性工作和居家办公等模式,最大限度减少疫期通勤人员和工作人员同时间、近距离密切接触造成的疫情扩散机会。制定错时、错日上下班方案,并通过模型进行模拟、测试、改进,保障方案科学性与可实施性。
2.以有效防疫为前提,优化调整疫情期间生产供应链的运营组织方案。建立疫期尤其是重点疫区生产供应链物资的零接触物流服务体系。
3.建立可追溯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组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及生产变化趋势,对生产供应链运行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对组织方案进行优化,建立生产供应链组织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4.加强疫情期间信息发布及责任意识宣传。通过网络、电视、室外LED屏幕、标语等方式,对疫情期间生产供应链组织方案进行发布,并加强责任意识宣传,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的行动协同,营造有利的疫情防控氛围。
5.按照健康安全理念,全面评估生产供应链供给与运行服务体系的防疫抗灾保障能力和水平。从健康、建设的长远考虑,重点对生产供应链体系,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系统、智慧决策系统、供应链调度系统等智慧生产供应链系统等进行评估,诊断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物流的恢复会受到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全国主要快递公司2月10日已宣布正式复工,但具体到基层网点的全网恢复和更大范围的全国物流复工,相关数据显示并不乐观。截至2月12日,全国物流运输状况受到严重影响,货运流量远低于同期。保障大宗物资的整车运输流量也仅为去年同期的20%;全国主要快递企业中转场站的开通,截至2月11日,全国大型物流园区增开26个,累计开通率45%,全国主要快递企业中转场站开通达到30%。货运流量远低于同期。
截至当前,全国物流运输状况受到严重影响,货运流量远低于同期。其中,作为商贸流通毛细血管的零担物流持续停摆,货运流量最高仅恢复到去年旺季的1%。
本次疫情发展到现在,在物流恢复方面存在以下诸多影响因素:
第一,需求突变和波动。需求突发导致供给失衡,供给产品保障的流通环节也失衡。一方面物资配送以及电商末端配送需求激增;一方面众多企业开工延迟,令不少物流企业短期内处于无货可运的境地。需求波动对于企业物流调度安排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需求突变还可能影响物流账款周期,并转化为现金流压力,这将是的物流的恢复变得尤为艰难。
第二,用工荒。全国各地流动限制,使众多物流一线员工返岗困难,企业出现“用工荒”,同时公路运力资源也由于司机进出疫区的隔离要求出现短缺,应急物资仓储资源急缺。物流从业人员跨地区流动的审批、物流企业员工的生活和上下班限制等都带来了实际困难。
第三,网络阻隔和切断。为了管住人流,一些地方采取了一些严格措施,甚至走极端,封村、断路、断航,设置各种关卡。由于物流的长途运输需求,不同省份车辆牌照原因,无法进入跨省作业,没有通行证,出的去回不来。就算进入其他省份,很可能需要被强制集中隔离;严重影响正常车线运输以及物流时效。实际的物流恢复运营过程中,物流网络还面临各类阻隔和切断,复工许可在各地的时间差别很大,同时随着跨境物流通关关口关闭,通关效率降低,全球网络严重受阻;而运输线路暂停、地区性道路封闭也使得全国和区域性网络受阻,这些都对物流时效保证带来了较大压力。
第四,终端配送难实现。在外卖行业,2018 年我国在线外卖行业用户规模达到4.06 亿人,同比增加31%,同时,外卖行业的渗透率仍旧不足15%。可见,外卖行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在快递行业,我国每年的快递仍在稳定增涨。日前邮政局预计,2020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700 亿,业务收入接近8000 亿元。然而在疫情的持续发酵下,不少小区采取了禁止外来人员出入的封闭式管理,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们被挡在了小区门外,小区内快递柜无法使用。农村地区包裹无法下发到村,使得终端配送的运作和安全性面临极大挑战。
第五,防护物资短缺。为了满足当地复工的防疫要求,如口罩、消毒液、测温设备等各类防护物资目前还普遍存在储备不足的问题,或者通过自己想办法找各种渠道,或者通过高于平时价格购买,甚至有地方政府可以调配当地产能来服务当地制造企业,这一问题虽然紧迫,但并非完全没有办法。
面对上述诸多影响因素,如果要在短期内物流企业实现有效恢复,笔者认为:
首先需要重点关注“稳定网络”和加强“上下游及行业协同”来应对疫情期间的压力。改善和统一物流宏观调控管理手段,提高物流行业管理的技术含量。尽快制定统一的物流复工复产标准,对企业活动区域、对接服务企业范围、货物交接方式、疫情防控措施等提出明确要求。同时,物流企业按照标准制定完整的复工复产方案,交政府备案后方可从事物流服务,防止物流环节传播病毒;也可按照“平战结合”的建设思路,在疫情防控期间从人群、物资、企业和经济四大方面提供综合服务和防控决策辅助依据,疫情过后则可以成为城市的社会综合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
其次是要积极加入社会化协同平台和联盟,进行网络和资源的充分共享。建立信息化程度较高、车辆可跟踪的运行情况信息报送机制,以及责成各省、市政府部门检查核实企业运行执行情况,形成双重把关下的物流复工复产格局。要克服复工复产中的急躁情绪和做法,切记不能简单一刀切消除所谓阻碍物流、用工等要素安全有序高效流动的做法,建立以网络型、智慧化服务和管控为主体复工复产物流模式,精准匹配服务供给与终端需求,提高物流行业治理能力,有力支撑复工复产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运行。
再次要灵活开展上下游合作伙伴间一线人员借调和共享,缓解用工荒问题。
据了解,福州的一家沃尔玛公司就采用了“共享员工”模式。企业与沃尔玛达成合作意向后,企业推荐员工自愿到沃尔玛上岗。沃尔玛为到岗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包括规章制度培训、业务操作培训和安全防范培训等,此外沃尔玛还为到岗员工提供安全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消毒液、护目镜等,并保证工作所需的相关劳保用品。截至2月18日,永辉已与众多餐饮、酒店等连锁企业员工建立了联系,开展共享员工合作,总计超过1000名人员经过培训加入永辉开展工作。“共享员工活”跃在线上拣货、线下门店理货、整理排面、入口安检等岗位。
实际上,除了沃尔玛之外,还有多家企业都推出了“共享员工”政策。
2月3日,盒马鲜生宣布接纳云海肴、青年餐厅近500名员工入驻盒门店工作,目前,已有西贝莜面村、温莎KTV、上海大众出行等32企业的2500余名“共享员工”加入盒马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