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不必盲目囤粮
□ 特约评论员李宏 近日,个别国家暂停粮食出口的消息引发关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抢米、囤面现象。笔者认为,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国内疫情防控情势好转的背景下,在口粮可以自给自足,且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影响有限的情况下,盲目囤粮有害无益,大可不必。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的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释放了我国库存粮食可吃一年、疫情未动中央储备粮等重要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时下疫情在国外快速蔓延,国内百姓的心态多少受到影响。在真假信息难辨的情况下,粮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囤些粮食防涨价”成为一些人无奈的选择。特别是抢购人群中有不少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岁月,挨饿的记忆让他们对这类信息比较敏感,容易跟风抢购。 然而,盲目囤粮有害无益。在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用更高的价格把经销商的库存变成自家的库存,不具备储存条件的粮食还会变质,这些都会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况且,当前疫情尚未结束,扎堆抢购仍有聚集性风险。更重要的是,一旦疯狂抢购,势必会扰乱正常的供给安排进度,本来充裕的物资供给也可能出现暂时性供给紧张、价格短暂上涨。 因此,从主管部门讲,“民以食为天”,应将粮食问题提升到讲政治高度来认识。既需加强市场监测、统筹调配,满足消费者的吃粮需求;还要坚决打击造谣生事、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向社会释放对造谣传谣严惩的明确信号。物资足,价格稳,则民心安,社会稳。 从新闻媒体和有关方讲,应及时有效开展正面宣传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平复情绪、获取力量,有利于增强定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事实,讲明危害,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辨别力、判断力,不为谣言所动。 从老百姓讲,当下应充分信任党和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力,充分信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莫再偏信偏传谣言,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搞好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建设,踏实过日子,比啥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