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常河山
蒙慧欣: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重点研究关注网络购物、物流快递、网络支付、消费欺诈等电子商务消费过程的投诉问题、维权协调、消费提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
直播电商在2019年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4338亿元。
2020年的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直播带货更是火爆,市场规模或将有更大拓展。
但是,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也遇到了诸如三无产品、虚假广告、权益难以保障和维权困难等问题。其中,在某种程度上,跟平台的内容审核不无关系。
直播电商领域到底存在哪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对这个新业态的各个环节有什么影响,如何规避问题并推动其健康发展?听听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蒙慧欣怎么说。
现代物流报:直播平台带货与消费领域存在哪些普遍问题?
蒙慧欣:直播带货作为近两年互联网销售宣传新业态,受到不少商家以及消费者的推崇,但也因直播平台在内容审核机制、监督管理上不够完善,让不少商家以及带货主播“钻空子”,出现商品与实际宣传不符(虚假宣传)、商品性能被夸大、全网最低价不实、商品质量难保障、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售后服务不到位以及消费维权难等消费者最为集中“吐槽”的问题。直播购物兴起时间较短,而短期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可以预见,上述消费乱象的频发以致曝光,或将成为制约直播带货发展的短板。
3月3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主播夸大和虚假宣传、有不能说明商品特性的链接在直播间售卖等两大问题反馈较多,37.3%的受访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
不可否认,当下直播平台存在监管缺陷。
直播电商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电商平台获客成本提升,想利用直播带货模式促进引流,同时降低获客成本;另一方面是直播带货可以快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带动销量。此外,平台+品牌+直播+KLO,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因此,受平台流量、商家入驻、平台活跃度以及打造头部直播平台等因素影响,让平台在发展与监管上选择前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的发展需要平台监管并行,平台应当强化平台管理机制,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以及售后服务规范,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
现代物流报:这些问题会给直播达人、电商平台,尤其是消费者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蒙慧欣:首先,因直播带货导致的消费纠纷问题,无论是平台、带货者还是商家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责任大小归属划分问题。而直播达人、直播平台以及消费者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电商平台搭建一个良好的消费场景,直播达人通过自身IP、流量、话题、资源等优势入局分羹,带动平台流量,助推平台发展。而消费者作为最关键的“角色”,维系平台和主播的利益。
因此,作为主播,终究还是要靠质量过硬的产品,来支撑“带货”的变现能力。产品质量注水,只会“打脸”,砸了自己的“招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得不偿失。作为直播平台,要不断完善内容审查机制,建立主播信用评价机制,对于失信、违规操作的主播加大惩戒力度,严格规范直播卖货行为。
作为品牌商家,应当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对商品问题、用户需求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并受理,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购物体验。
此外,直播电商中存在的问题适用于现有的法律,包括电商法、合同法、广告法等。直播各个环节涉及到权益问题,都可以诉以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法制对直播中的问题有规范效果。
现代物流报:如何才能规避这些问题,您的处置建议有哪些?
蒙慧欣:带货经济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但也基于行业监管尚未完善,导致出现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乱象行为多发,也深受消费者“诟病”。因此,直播带货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直播带货靠的是口碑,只有严守法律底线,重视用户利益,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才能避免昙花一现。
避免这些问题,我有几点建议:首先,平台要加强内容生态治理以及审核把关,通过大数据等手段严格查处直播过程中造假行为,规避商家、主播私下交易行为;同时,主播应加强职业素养,建立自身的信用体系,做好宣传带货管理和约束。
其次,作为监管部门应当未雨绸缪,依照电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对直播行业严格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同时,有关部门要完善并制定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直播平台,全方位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三,作为消费者,首先要提高对商品的判断能力,对于低价、小众的商品应当理性购买;其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有取证维权意识,及时保留网红推荐图片、视频等作为证据;遇到消费维权“瓶颈”时,可以选择向消协等部门投诉,甚至提起法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