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贸易自由是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关键
稿件来源:樊旭肖恩
建设海南自贸港是中国下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自由贸易措施将在这里逐步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制度。 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实现贸易自由,没有比较彻底的贸易自由,也就没有自贸港的全方位开放,海南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海南自贸港要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新高地,一定要探索实行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在这方面要学习新加坡“低税率、简税制”的经验。 自贸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呈现完整、成熟的面貌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初期可能会从划片试点开始,允许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在特定的片区能实现自由流动,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综保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博鳌国际医疗先行区、陵水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很有可能率先试水。 很多人觉得海南要建设自贸港,是不是自贸试验区阶段就要和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不一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自贸试验区阶段主要是进行制度创新,并没有被赋予很明显的扩大开放权限。在自贸港建设阶段,才会推动包括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在内的自由贸易举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制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好海南自贸港未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是存在质的区别。实际上,自贸试验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外向型经济产业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贸试验区边界只是行政管理上的边界,而非海关监管边界;而自贸港的边界则是关境边界;因此海南自贸港将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探索实行“境内关外”,意味着海南会有一部分区域率先处于海关监管之外(自贸港开放区域会逐步扩大,从一开始特定区域逐步扩大到全岛),可以与全世界开展高度自由的经济活动。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在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开放的区域范围内将实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高度自由。 虽然自贸港的未来蓝图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我们并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自贸港开放最终的范围是覆盖全岛,但并不意味着自贸港总体方案落地就实现;在自贸港建设初期阶段,“境内关外”的高度自由,应该是从洋浦等少数区域率先开始;海南目前各类风险防控能力还不是很强。 在海南发展的总体区域规划中,中部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基本上是作为生态保护区域,不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这些地方民生社会发展等问题,可以靠海南省财政统筹。真正以发展经济、扩大开放为主的还是沿海地区;同时相比而言,沿海区域更具备承载自贸港全方位开放的基础性条件,也容易形成一定的经济辐射力。所以,预计未来中部地区也不会大规模上项目、大面积搞开发;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开发项目,例如以旅游、康养等生态友好型的项目为主,而绝不会把中部大面积的土地变成工业化或者产业化用地。 海南自贸港的前景无疑是灿烂的,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是中国下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但从短期内看,不要对自贸港眼前的政策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任何新生事物都有成长周期,海南自贸港呈现完整、成熟的面貌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中国特色自贸港,必会从有限区域探索,然后逐步开放、覆盖全岛,不断吸聚资本、人才等资源,逐步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开放新高地。短期内看,估计未来三、五年之内,海南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都会有比较大的提升。(樊旭 肖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