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递行业如何更加绿色?
□ 朱睿 快递行业快速增长、时效性显著提升的背后,高昂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快递行业如何更加绿色?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通过创新,践行绿色物流。 企业的能量是巨大的。它们可以创造利润,也可以规模化地解决问题。绿色物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仅仅是成本,更是竞争优势。从包装到回收,如何能做到优化、高效,最终实现循环经济,这值得包括快递企业、电商平台等众多企业的创新探索。比如作为行业领导者的DHL通过GoGreen项目,帮助企业自身和客户共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为客户企业提供碳排放计算报告、碳中和服务、定制绿色物流解决方案等影响客户的绿色选择。到2025年,DHL希望将绿色解决方案的收入提升至总销售额的50%,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和客户一起走向绿色,构筑企业自身的竞争壁垒。 同时,电商平台也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和应用。比如亚马逊于2008年启动了无挫包装计划(以下简称FFP项目),这项计划旨在鼓励商家重新设计和简化包装,同时增加客户拆开包装时的愉悦感。为帮助商家达到FFP项目的要求,亚马逊还与大型品牌进行深度合作重新设计包装,使产品可以用原始包装运输,不需要亚马逊再次提供外包装箱,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帮助客户减少运输成本的同时降低碳排放。自从FFP项目推行以来,亚马逊已经累计减少665000吨的包装材料,11.8亿个快递箱被可回收包装和自有包装所替代。在包装回收方面,美国循环式购物平台Loop通过收取押金和上门回收的方式,尝试解决快递包装回收的难题,消费者在Loop购买采用可循环包装的产品时,只需根据物品不同支付25美分到47美元不等的押金,就可获得拥有可循环包装的产品和快递箱,在使用完之后将包装放回快递箱,UPS快递员便会上门回收。 第二,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2007年,世界十大食品公司之一的玛氏管理层提出了一个极具远见的问题——“什么样的盈利水平才是合适的?”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单一对于利润的追求带来很多负面的环境以及社会的影响。在13年前提出这样的质疑,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这样的问题迫使企业去寻求一条多方共益的道路。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快递行业去思考:“什么样的快递(速度、包装、价格)才是合适的?”是越快就越好吗?是包装地越充分就越好吗?是快递的价格越便宜越好吗?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那这就需要整个社会提高环保意识,不断探讨这样的话题,可以让企业把节能减排真正放在战略层面,同时也会提升每个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买单,这也会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也对绿色物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快递从业人员数量已经突破300万人,加强快递企业绿色环保教育培训的力度,提升从业人员节能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发展绿色物流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员工环保意识培训方面,国外一些知名快递企业已经开始着手通过内部培训及职业认证的方式,提升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相关技能,以便他们能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 其次,需要重视行业协会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中起到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纽带的作用,协助政府制定并推广行业统一的绿色物流行业规范;监督并评价快递企业在绿色物流领域的行为和贡献,并且通过举办论坛、组织成果展览等形式,促进各快递企业在绿色物流方面的协作,推动绿色物流在国内的发展。 第三,政府通过完善法律,助力绿色物流。 从相关政策法规来看,中国目前尚未有关于绿色物流的整体解决方案或奖惩措施。从国际视角来看,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对于回收包装企业采取了减税政策。为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出台了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税收的政策。 德国则采取了相应的惩罚性措施。2019年1月1日,德国的新包装法—G法案生效实施。法案规定,如果一个包装产品被投放到德国市场,在最终用户手中会变为废弃物,包装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都将受到G法案约束,法案贯彻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包装生命周期中重要参与方纳入规定框架。德国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元回收系统”,在已有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基础上重新建立了一套包装废物回收系统,使德国近几年的包装废物综合回收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 而日本在包装绿色化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突出。日本不仅制定并实施《包装再生利用法》,还致力于回收体系的建设,在国内建立了大量的回收站。消费者将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后,日本的收运系统将分类完的包装废弃物定时回收、集合中转,运输至专门的处理中心进行再循环、再制造处理。因此,日本的快递包装回收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 因此,政府出台关于物流企业、上游制造行业、电商平台等相关行业奖励或惩罚性政策,增强政策可执行性,扮演好绿色物流的监管者和助力者的角色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系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中心主任,EMBA项目学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