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出数字货币对百姓影响几何
□ 余丰慧 央行数字货币是半年来社会舆论的焦点。确定雄安新区等试点后,中国国内怀着不同心态阶层激动不已。投资者认为可以不理睬比特币了,专门投资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又一次发财机会来了。传统金融人士认为,数字货币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之很骄傲,也有了击垮支付宝微信电子货币的手段和机会。稍微专业一点的人士包括笔者在内,确实兴奋不起来,因为中国央行的所谓数字货币,不是真正的数字货币,没有比特币的属性,也与支付宝微信电子货币不在一个轨道。 特别是近日,几家国有银行在网银页面出现央行数字货币栏目后,更是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人已经认为,将会率先在发工资等领域实施。央行支付结算有关人士声言,央行数字货币不能兑换包括美元在内的外币,也不能兑换黄金。对于老百姓来说唯一作用就是通过大数据留痕,可以追溯百姓把钱花到哪里的痕迹和线索。 比特币是真正的数字货币,更确切地说是加密货币。中本聪设计的目的就是防止货币滥发,酿造全球通胀,隐形剥夺百姓财富。主要在技术上进行了超强约束,安全性、信用共识解决的非常完美,谁都可以发货币,谁又不能滥发,而且全球货币总量控制,越发越少,越稀缺,只会升值,不会酿造通胀,关键是与劳动价值完全一对一对应匹配。 与所有的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过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这同样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 和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2009年1月5日,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货币,由计算机生成的一串串复杂代码组成,新比特币通过预设的程序制造。每当比特币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时,主流媒体总会请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分析一下比特币。早先,这些分析总是集中在比特币是不是骗局。而现如今的分析总是集中在比特币能否成为未来的主流货币。而这其中争论的焦点又往往集中在比特币的通缩特性上。不少比特币玩家是被比特币的不能随意增发所吸引的。和比特币玩家的态度截然相反,经济学家们对比特币2100万固定总量的态度两极分化。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应该积极调控货币总量,用货币政策的松紧来为经济适时地加油或者刹车。因此,他们认为比特币固定总量货币牺牲了可调控性,而且更糟糕的是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紧缩,进而伤害整体经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政府对货币的干预越少越好,货币总量的固定导致的通缩并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比特币网络通过“挖矿”来生成新的比特币。所谓“挖矿”实质上是用计算机解决一项复杂的数学问题,来保证比特币网络分布式记账系统的一致性。比特币网络会自动调整数学问题的难度,让整个网络约每10分钟得到一个合格答案。随后比特币网络会新生成一定量的比特币作为区块奖励,奖励获得答案的人。 目前全球一些央行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以及机构在研究数字货币时,没有一家是脱离区块链技术的。底层技术与比特币一样都是区块链技术,截至目前,全球央行层面脱离或者说撇开区块链技术而研究数字货币的,在作者视野里仅仅中国央行一家。建议央行应该考虑全球大多数央行研究数字货币技术层面的统一标准和通用做法。(作者余丰慧系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