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压力陡增 冷链物流需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 罗晨 从今年6月份“三文鱼”事件爆发,到近期多起进口冷链食品包装检出新冠病毒,冷链物流正处于风口浪尖,受到多方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冷链委”)、农产品供应链分会秘书长秦玉鸣,就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及存在问题做了分析。 多方协同发展提升安全 保障能力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大多国民意识不到食品冷链环节的作用,正是此次疫情让居民认识到冷链物流的重要性。”秦玉鸣说。他介绍,自疫情暴发以来,多部门就开始部署防疫工作,一系列应急措施开始实施。6月份北京疫情的波动,引发了公众对于三文鱼以及进口生鲜食品的热议。新发地的三文鱼案板上被检测出新冠病毒,由于最初信息不全、部分自媒体的片面解读,导致消费者和部分商家对进口生鲜产生误解,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短期内造成了三方面直接影响:消费者信心受打击,导致进口生鲜产品滞销,部分果蔬和鲜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进口生鲜运输链条秩序失衡,部分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冷库爆满;国内冷藏车运量减少,导致运力闲置;冷藏集装箱拆空、周转速度下降,累积后造成冷藏集装箱滞留港口;由于消费下降、库存增加、冷藏集装箱拆箱放慢,中国进口商不得不暂缓或者减少进口生鲜食品以减少损失,这给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整体带来较大影响。“国内外疫情的暴发,给原本全程管控就存在较大困难的国际冷链物流环节造成了更大的困难。”秦玉鸣说,比如国外多家肉类加工厂暴发疫情,此类工厂环境一旦有了病毒,会长期存在,生产及加工厂病毒消杀存在技术难点;冷链物流环节涉及各类专用设备,尤其对于国际冷链物流环节所涉及的相关操作主体及设备更多,全过程中所有设备、资源、环境以及操作都满足统一冷链运作要求以及对于全过程实现统一的监督及监管,难度极大;跨境冷链运行的每一环节所涉专业众多,对相关知识、经验、文化和语言等具有较高要求。 疫情发生后,消费者对冷链物流包装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此中物联冷链委进行了调研和摸底。调研显示,终端消费者主要诉求集中于八个维度:冷链全过程设施设备应用程度,物流信息的及时与准确性,配送新鲜度,配送完好度,发货及配送时间,企业取货方式,配送人员操作及全程安全性。“疫情当前,冷链物流企业不仅要关注终端需求,更要协同好全供应链各类企业的需求。”秦玉鸣说,冷链物流是一个整体流通过程,包括运输、包装、储存等,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为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需进行全程冷链运输,期间不能出现“脱冷”现象,同时还需实现全程信息的可追、可查,这也说明了冷链物流具有更高、更加复杂的操作要求。要想协同好全链条各方主体需求,必须明确对于冷链物流运作的核心目标。基于共同的核心目标,联合政府、企业、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协同化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冷链物流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措施密集出台健全风险 防控机制 针对多地发现的食品包装运输检出新冠病毒,10月,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物联冷链委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国内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标准明确要求冷库、冷藏车等设施设备要易于清洗、消毒、维护,并且厢体内壁要保持清洁卫生、无毒、无害、无污染、无异味,更好地保障贮运品的新鲜品质。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 《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明确对来自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冷链食品的消毒方法。随后,全国多地上线冷链食品追溯平台,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等冷链食品监管。 对此,秦玉鸣建议,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为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冷链物流行业亟须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对企业来说,更要着力建立企业自身检疫机制和完善疫情防控措施,从严格落实现场员工健康监测、落实进口肉制品和水产品进出货溯源、建立企业自己的检验检疫机构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助推冷链物流能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