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振锋
说起来许昌,我印象中,是小时候,爷爷抽的烟,黄色的盒子,盒子上有个类似地道口的图案。那时候,我不知道许昌是个地名,只知道是爷爷喜欢抽的香烟。
后来,我知道了许昌是河南的一个地级市,而且有着“烟草王国”的美誉。
再后来,我又知道了许昌被称为“三国古都”“曹魏故都”,因为,那里有个牛叉的人物,历史上的曹操在许昌“弄过事儿”,所以,许昌是个有“讲究”的地方。如今的“霸陵桥”“春秋楼”等历史名胜成为了许昌旅游的招牌。
从学校毕业后,我随着如今的老板(我媳妇儿)来到了许昌实习,对这个城市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天晚上,岳母对我说:“你晚上tiao这儿”。我没有听明白啥意思,任凭她又重复了一次,我依旧不知所云。其实,许昌话中的“tiao这里”就是“躺”的意思。
作为一个信阳人,我肯定是听不懂。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的岳母认为我耳朵有毛病。
如果说我仅仅是被认为耳朵有毛病也就罢了,后来,我的智商又被人“权威”的认定:“不老全精”(意思:不聪明)。
我记得很清楚,一天清晨,邻居的媳妇儿见到我打招呼:“你看起来呀!”我当时心里一惊:“我看起来怎么啦?莫非我脸上没有洗干净,还是有什么东西不成?”
我下意识的用右手开始摸一下脸颊。她看我没有直接回应,又接着重复了一遍,我依旧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在我的理解中,“看”是动词,而许昌人口中的“看”却是副词,是“刚刚”的意思。后来,听说她和家属院的人讨论,我的智商有问题。
刚开始到许昌时,总觉得他们说话像吵架一样声音很大,男女都是一个音调,不像我们信阳人说话轻快和柔和。
骂人的时候,他们总是“鳖形”“龟孙”“兔孙”“鳖娃儿”等爽快出口,绝对是“掷地有声”的那种。姥爷、姥姥骂孙子或者孙女的奶奶时用“你奶奶个腿儿”;爷爷、奶奶骂孙子的姥姥时会用“你姥姥个头儿。”
虽然老人们之间的江湖套路如此深,年轻人们也不甘示弱。倘若有人对哪位不满意,就会底气十足的说:“他丫子算个球儿,不行,弟儿们怼他!”
在许昌,称呼年轻的男女为“这孩儿”“那妮儿”,听起来十分亲切。
不过,有个称呼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见到和自己父母同龄人,那称呼有点让人蒙圈。比自己母亲年长的叫女方为“娘”,男方为“伯”;反之则是,“姨”和“叔”。而我们信阳,娘就是妈,叔和婶才是一家。许昌的这个叫法,有点乱。众所周知,信阳人比较好吃,但,肉就是肉,汤就是汤。来到许昌后,傍晚遇到人,总是听见打招呼:“烧汤了木牛(没有)?”或者“喝汤了吗?”当时,我初来乍到,心里一惊:“乖乖,都是有钱的主儿啊,晚上吃饭还这么讲究?”
在我的印象里,汤要么是肉片汤或者鸡蛋汤,而且都要有几个“硬菜”撑场子才可以。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许昌人说的“汤”是特指晚饭。
为了不让别人用异样的眼神看我,在许昌的几年里,我学会了很多许昌话和社交套路,但是,一张嘴的信阳口音总是“出卖”了我。而许昌是个十分具有中原特色的包容性小城,没有人表现出“排外”。
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离开了生活9年的许昌。如今,七一路两侧的梧桐树早已经走入历史,八一路的“大转盘”也改成了红绿灯。就连早前的臭水河“清潩河”也经过治理变成了许昌市民游玩的“千亩游园”。许昌东区建设的有模有样,遍布市区的“五湖四海”更是令人神往。
每天清晨,“常桂花热干面”“小艾水煎包”的门前,依旧是络绎不绝的吃货们。人们懒洋洋的享受着口福,没有郑州人屁股着火一样的匆忙。大街上的车辆龟速行驶着,整个城市的节奏如同一幅悠然的画卷。
如今,偶尔回到许昌,我总喜欢漫无目的在街上闲逛一番,不时还能见到熟悉的老朋友。街边,看到10多年前开面馆的老板,目光呆滞的等着生意,他们已经老了不少,而且也早已经不认识了曾经的我。生命中,我喜欢这个曾经的小城,也看见已经日新月异的许昌。
虽然不是正宗的许昌人,但是,在那里生活了9年,我早已把许昌当成了第二故乡,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