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物联第六期“供应链大讲堂”于线上举行
稿件来源:马敬泽
□本报全媒体记者马敬泽 4月26日,由中物联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六期“供应链大讲堂”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姜旭,以“供应链管理专业特色与发展”为题,围绕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方向、国内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讲解。 供应链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 姜旭认为,供应链的革命形成了产业集群加物流集群的供应链集群,可以被称为第五次产业革命。供应链集群离不开新技术的赋能,通过信息对接与智慧物流等方式,供应链集群创造了新的商机与服务,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他表示,技术创新使供应链实现多种产业的融合,产品的制造、销售、物流服务及提高产品整体价值,是供应链发展的总体方向。同时,VTT(可视化、可追溯性、透明度)与3E(地球、环境、社会服务效应)是供应链在环境问题和可视化方面需要着眼的要素。“总而言之,供应链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完善的新技术,建立起自身的系统,实现效率提升与环境友好,最终为消费者的生活提供便利。” 建立无缝式人才培养体系 姜旭分别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四个国家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指出这些国家都形成了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来看,美国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注重实践,企业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供应链行业协会具有完善的证书机制;日本的供应链教学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教学内容涉及统计学、管理等,企业会按需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德国实行“双元制”,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企业也会对职工进行供应链专业培养;英国实行“学徒制”,高校会将供应链专业知识划分为4个阶段、11个层级,其行业协会也为“学徒制”教育提供支撑。 姜旭强调,四国的模式为我国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高校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从业资格体系,发挥政府、高校、协会、企业4位一体的作用,并注重国际化、实战型、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应建立起无缝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得到来自学校、企业及社会等各方的支持,这样才有利于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完善。” 供应链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缺口仍然较大,教育体系还处于启动阶段。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对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旺盛,供应链管理专业从事的岗位包括供应链专员、供应链经理等,负责供应链相关系统的需求调研及分析、库存管理、与供应商服务商接洽等内容,需求前景十分广阔。“人社部的网站中提到,今后5年,我国供应链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到600万左右,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缺口,同时也是一个契机。” 姜旭谈道,面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缺口,我国也不断加强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育支持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7]84号),提出要加快培养多层次供应链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相关企业和专业机构加强供应链人才激励机制。2020年2月,人社部发布了供应链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代表着供应链管理师成为官方认定的新职业。 对于供应链管理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姜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应链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战略思维、危机意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还要拥有市场调研、数据分析、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分析并应对供应链问题。” 他介绍,我国各高校正陆续开展相关专业教学,有针对性的培育供应链管理人才。其中,北京物资学院在2013年就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与供应链方向)的实验班,并在2019年正式获批供应链管理专业,学校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实践与教学全方位拓展,并在2020年获批国际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联盟(IFPSM)的全球采购标准(GSPSM)国际认证,为我国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据悉,由中物联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供应链大讲堂”系列直播活动自2023年2月举办第一期,邀请供应链领域的知名专家、优秀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等,就供应链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政策、研究成果、成功经验、先进案例等进行解读与分享。 同时,与“供应链大讲堂”交替举办的“采购公益课堂”系列直播活动由中物联公共采购分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委会主办,于2022年5月开办,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采购一线资深人士,就企业采购与招标、政府采购、采购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行业发展趋势、采购合规、数字化转型、供应链转型等热点话题进行分享与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