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物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
□ 李彦林 五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物流行业上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风险挑战,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决策部署,推动货运物流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不断走集约、节约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行业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物资等中长距离运输由公路向铁路和水运转移。大力推动新能源车船装备应用,积极推广可降解包装、循环利用包装等新技术、新材料,加快实施绿色物流供应链战略,把绿色管理和绿色技术贯穿到物流链条的各环节、各领域,推动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底色。 六是推动物流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民生。20年来,行业上下坚守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流通循环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多样化、个性性、定制化需求以及对物流发展的新期待,提升消费体验。快递业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过去的20年间实现了由实践探索、法规创新、规则完善和快速发展的不断更迭,快递业务量由2003年的1.72亿件增长到2022年的1105.8亿件,自2014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一,小时达、当日大、次日达等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极大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体验。 七是有力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合作。积极融入国家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大局,抢抓中国加入WTO、建设“一带一路”、加入RCEP区域自贸协定等战略机遇期,加快了物流业“走出去”步伐。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港口群,2022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6.8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6亿吨,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我国占据7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欧班列不断蜕变,从开行之初的80列快速发展到2022年的1.6万列。十余年来,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约25个国家208个城市,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成为服务支撑“一带一路”合作的国际物流公共产品。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加快拓展,国际跨境寄递渠道进一步畅通,“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快形成,成为我国企业开辟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支撑力量。 八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20年来,全国上下坚持规划引领、法律支撑、市场创新“三位一体”发展,政府、企业、协会、社会协同协作的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多年来,物流行业积极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框架体系,加快制修订《铁路法》 《港口法》《航运法》 《民用航空法》 《海商法》 《邮政法》和《道路运输条例》 《快递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物流标准框架体系,加快完善基础通用、设施设备、运营管理、服务质量、企业评定等相关重要标准,印发了《交通运输智慧物流标准体系》,积极规范和引导交通物流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发展。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和降本增效的相关指导意见、配套政策,加快完善物流发展的营商环境,关心关爱货车司机、快递员和外卖骑手等一线从业群体,进一步规范综合执法,打造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 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年的磨砺奋进,20年的勇毅前行,我国物流业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层和公共服务产品,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但物流业仍面临着发展粗放、系统性效率不高、标准化水平低、集约化与网络化水平有待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亟待优化提升、加快转型。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缓慢,铁路、水运等比较优势发挥不充分,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物资长距离运输对公路依赖较大,沿海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占港口集疏运比例不足3%。(未完待续)(作者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