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瓶泥土一腔情”
——记山东工商学院干部刘海军五年到艰苦农村当驻村“第一书记”
□通讯员孔一鸣 2012、2017、2022,刘海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6个矿泉水瓶。瓶子上分别写着不同的年份,瓶子里装的是不同地点的泥土。 刘海军是山东工商学院的一名普通干部。说他普通,是因为他的职级只是副处,但是在很多人眼中,他又是一个极其不普通的人物——他荣誉加身,曾经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担当作为好干部”称号,荣获山东省军队转业模范干部并荣立一等功,还被烟台市评为最美退役军人…… 与农民致富结缘的大媒人 刘海军履行“第一书记”的使命,起步于滨州市沾化县大高镇中韩村。那是2012年的事。 初到中韩村,刘海军看到,由于持续遭遇干旱天气,冬枣、苹果、棉花等村里的重要经济作物均被烈日烤得无精打采。 刘海军“顺藤摸瓜”,发现了村里千亩苹果园的灌溉问题,中韩村村民灌溉田地要到5里多外的河里拉水,几任村委书记都盼望着能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田地,但都因为缺乏资金未能如愿。 于是,刘海军便烧起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争取到所在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的鼎力支持,学校党委拨款10万元作为打井的启动资金。随后,刘海军又利用个人资源筹集5万多元工程款,终于将打井资金筹措到位。 2012年5月16日,价值3万多元的高压线和配套施工材料从滨州运抵中韩村,村里千亩果树园的打井灌溉工程正式启动。 运送线杆、挖坑、拉电线……仅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刘海军就跟村民们一起铺设线杆52根,架电线1万余米。经过1个多月的忙碌,终于打成了全村的第一口水井。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又带领村民陆续打了17口井。 打井工程结束后,刘海军跟村民一同迈向更长的脱贫致富路。“灌溉果园不是目的,我更想让村民利用充足的水源发展蔬菜种植业,这样树上结果,树下种菜,群众的收入一定会成倍的增长。” 乡亲心中的自己人 2017年,刘海军“转战”鲁西南,赴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大宁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要改变思路,扶贫必须先扶志。”对于刘海军的这句话,时任大宁庄村委会副主任高谭军深有体会。 支部强起来,党员动起来,大宁庄的各项工作一下子都进入了快节奏——不到半个月,大街小巷亮起130多盏太阳能路灯;不到3个月,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全部更换完毕。 他在这里干得非常漂亮的一件看似“多余的事”,就是关心关爱患病老人以及无依无靠的孤儿。 刘海军求助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等着我》,为三胞胎寻找离家出走的妈妈。他还发动山东工商学院的930名党员捐款8万多元,搞了一个帮扶基金。此外,他为三胞胎找到帮养人,并自掏腰包帮养其中一个孩子。 孤儿宋文君虽然有政府提供的抚养费维持生活,但未来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难以从根本上有保障。刘海军通过朋友联系上烟台国际儿童村。如今,孩子的衣食住行、医疗、上学等费用均有保障,也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并考上了烟台经济学校。 乡村振兴路上的架桥人 2022年,刘海军“奉命”挺进鲁西,任职于聊城市阳谷县高庙镇中孔新村。 与以往驻村不同的是,这次他是作为单位的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队组长,要与其他3位同事共同负责16个自然村。山东工商学院的驻村“第一书记”团队全心投入到阳谷县乡村振兴第一线。 作为资深的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中孔新村的刘海军显然是成竹在胸——一张老旧办公桌、两个小马扎和一条长椅,就搭建起“党员小屋”接待群众,听取村民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五六位村民到党群服务小屋跟他说,中孔新村目前“急难愁盼”的事就是修路,“刘书记,中孔村有五纵一横,主干道破损厉害,坑洼不平,大小车走过,泥浆飞舞,车辆一个劲地跳迪斯科。”“我们知道村里来了驻村“第一书记”,就是想跟您说说,看今年能不能把这条路修好?” 为了修路,刘海军和两委班子成员一次次去镇里沟通。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盼来了好消息——镇里批准了村里修路3公里的项目指标。坏消息却也结伴而至——村集体拿不出2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刘海军和60多岁的老书记及两委班子决定,多渠道资金筹措,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和在外工作的能人进行捐款。捐款那天,村里的大喇叭格外响,喊出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驻村“第一书记”刘海军,他个人捐款5000元,同时代表所在单位山东工商学院捐资3万元。在他的带动示范下,村两委干部、党员、在外能人、群众都纷纷捐资,一个星期就筹集捐款27万多元,工程如期开工。为了严把工程质量关,避免村路成为“豆腐渣”工程,他召集两委干部和党员建立轮班制度,监管工程质量,对于所用水泥、石子等材料是否符合工程要求进行严格审查。施工期间,刘海军在检查路基地面质量时,电瓶车前轮掉进路边坑里,导致他右脚踝骨折,被同事送往医院治疗。如今的中孔新村,主干道640米,胡同南北长540米、东西长400米,都已经顺利通车。看着村内来往穿梭的大小车辆,看着孩子们每天上学轻快的步伐,看着村民一张张笑脸,刘海军觉得自己吃苦受伤又算得了什么! 三次领命,五年驻村,变化的是时间、地点,不变的是身在基层、心在一线。五年里,他见证了乡村的巨变,见证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如今他正在见证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他的个人工作经验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收录为工作案例,已成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