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11月28日,拼多多集团发布2023年季报,三季度收入688.4亿元,同比增长93.9%,远超市场预期的548亿元;调整后每股收益11.6元人民币,比预估值8.8元高出一截,实现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口径净利润155.4亿元,净利润率达22.6%。
随即“拼多多市值逼近阿里”登上当天热搜,“你的网购首选平台还是淘宝”也成了热门话题。
风起于青萍之末
仿佛就在不久前的2018年6月,阿里刚公布2017年财报,营收增幅达到58%,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大关,时任CEO张勇接受了访问,当被问到,以拼多多为代表,借助于微信崛起的新一代社交电商,会对淘宝构成威胁吗?张勇说,我们不可能再走回到三块九卖一双日抛型的鞋,还包邮(这条路),要相信整个消费在往上走。
当被追问,淘宝也推出了特价版,这是否可以看成对拼多多的回应?张勇强调,什么叫特价——产品质量必须保证在一个水位上,低价和劣质不能划等号。他说,只要连续三次不满意,用户肯定到淘宝来,你就当成在帮我开拓农村市场,教育用户好了。
5年后的今天,当经历市场遽变,中国互联网列强颠荡起伏,再看这次采访,无疑2018年6月的阿里和张勇,他们眼里只有消费升级,选择性忽略了消费分级。
不仅是张勇,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曾高调宣称2017年为中国消费升级元年。
此后两三年,他曾多次在媒体上乐观预测消费升级必将带来新的时代机遇和风口,认定即便在农村下沉市场,消费升级也是必然趋势。那时诸多电商领军人物都认为自己的大好机会长着呢,没人觉得拼多多能从农村包围城市中杀出来,更别提登堂入室。
商家和买家的天平
微博上有人问,是什么让一个白领对待拼多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下面的一个高赞回答是:穷!
数据已经说明,此穷并非真穷。市场的消费力还在,只是更追求理性消费,更讲究性价比了。
同时我们再看“拼多多市值直逼阿里”热搜下面的两类网友发言,很明显大家关心的并不是两家电商巨头的市值,而是背后呈现出的电商平台在“商家”和“买家”之间的博弈态势。
买家叫好的退货包邮,站在商家角度,是拼多多平台私自从商家账户扣费补偿的买家运费,它强制商家开通运费险,但是运费险并不够覆盖商家的损失。
所谓优质的售后信誉,在商家看来,拼多多从卖家那边扣实实在在的金钱,补偿给买家的却是券,当消费者用券再去购物,拼多多又赚了卖家一笔技术服务费。这样买家一次不愉快的购物,拼多多至少赚2笔技术服务费,1笔商家扣款。
因此,有人说拼多多劣币驱逐良币,制造了廉价伪劣商品,给生态造成了影响。有人认为它压榨商家,让商家有苦难言,迟早会被商家抛弃。
然而资本市场和消费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相比之下,阿里日渐走下神坛。
为什么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两者的市值走向截然不同?答案写在了基因里。
阿里巴巴等传统电商平台的经营策略是服务商家、依靠商家,并倾向商家;而拼多多选择的是靠紧广大基层的买家。
在2018年的那次采访中,张勇曾提到:“对阿里来讲,还是要看用户价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用户价值”。
消费变天,未完待续
11月29日下午,据传已经卸任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公司内网针对热搜话题作出回复。
未来两年,中国的消费市场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未来十年,中国电商江湖到底是东风压了西风,还是西风压了东风?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真正值得期待的是一个买家主导的消费时代的开始。
今天拼多多市值压过阿里,是一个分水岭。在中国的消费市场,第一次市场转变不是决策层立规要求平台保护消费者权益,而是市场竞争、平台商业模式战略创新的结果。它必须明白,消费端是重点,所以也应该是其服务的终点和重点。如果老牌电商们还对此视而不见,还站在原来的愿景和战略里,那么未来的市场必然属于那些真正服务消费端的新一代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