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12月12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发挥国家高新区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表示,近年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不断深化改革探索,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培育壮大高科技产业集群,已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石。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8家,依托66家国家高新区建设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其中,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规模分别占到了全国的17%、50%和35%。
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
据介绍,国家高新区设立3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成长企业和高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从研发投入看,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从成果产出看,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国接近一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等均诞生在高新区。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在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了解,国家高新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培育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数字化园区建设方面总体上呈现出“5678”的特征,即约50%的国家高新区部署数字园区、智慧城市建设,设立数字产业促进机构等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超过60%的高新区已经建成城市级数据中心,近70%的高新区建设了大数据平台和政务信息共享平台,超过80%的高新区建设了城市级云计算平台。
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对接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署要求,科技部指导国家高新区和自创区等科技园区建设的职能已划转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更好发挥高新区等各类园区的重要载体和引擎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哪些方面着重发力,推动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
吴家喜表示,下一步,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高新区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
同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试熟化基地等,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完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再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继续推动在国家高新区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支持园区搭建产融合作平台,举办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路演、项目对接等活动。支持高新区构建和完善种子基金、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等金融支持体系。支持高新区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推动各类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