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钢铁物流 - 综合物流 - 物流云计算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订阅注册] [找回密码]  
中国企业如何打好供应链攻防战
  □郜小平
  智能制造专家林雪萍在新书《供应链攻防战》中指出,中国供应链的真正对手并非美国的“回岸制造”,而是东南亚、南亚、墨西哥等构成的第二套供应链。全球各地正在涌现不同的生产工厂,它们试图建立全新的高效供应链,对中国已经确立的优势造成极大挑战。
  同时,在全球化2.0时代,供应链的洪流正在改变方向。对中国而言,一场系统性的“再出海”战略正在呼之欲出。要保住中国供应链的空间优势,就需要前瞻性地规划“属地制造”所带来的产业转移逻辑,通过“集成供应链”出海。
  供应链大分流上游供应链跟随链主出海
  记者:从您的观察来看,这一波中国企业出海有怎样的特点?
  林雪萍:这一次出海是链主企业拉动的。苹果是“链主”企业,富士康、立讯精密这些代工厂就不得不动。很多供应链上游、更上游也带出去了。过去一个做零部件的,产品本国生产、送往国外组装,但现在也要开始把生产线搬出海。
  还有就是规避贸易风险,比如光伏产业为了避免高额关税,就会考虑与供应链一起出去。再加上海外一些国家比如越南,在供应链上有一定的本土率要求;印度制造业也在兴起,强势要求企业在本土布局,当然也会给一定补贴。
  记者:您提出全球制造进入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全球化2.0时代,这和以往有何不同?
  林雪萍:中国加入WTO后形成了“世界工厂”地位,成为全球供应链超级节点,这是全球化1.0时代,追求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全球化2.0时代,安全因素会变得更突出,会把安全因素放在成本和效率之上进行考量。
  目前整个世界在成本效率、安全再平衡之间,构建了一个与中国供应链相对应的平行供应链,在东南亚、印度等地也都出现了平行供应链的成长,虽然成本比在中国生产更高,供应链也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短期来看,中国有成熟的供应链,但平行供应链也在成长,有从低效到高效过程,未来两条供应链将相互竞争。
应对“第二供应链”把被动局面变成主动设计
  记者:面对东南亚、南亚、墨西哥等构成的第二套供应链,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
  林雪萍:平行供应链目前处于“半可用”阶段,尚不能离开中国独立成长,其本身也非常多元化,有一部分是中国能力在外部的重新嫁接。
  中国企业出海,部分是中国供应链的延伸,虽然效率没有那么高,但也是可用的。比如越南北部有很多电子制造业工厂,很多原材料是珠三角过去的,借用中国本土供应链。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占比下降,但与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进口增加,这就形成“双节棍”的供应链形态,中国供应链先到越南、墨西哥,再去美国、欧洲,相当于中国供应链走了一条曲线。
  中国制造不能不参与,必须是其中一员,要把看上去被动的局面化为主动。
  记者:您提到这种分工之下,国际供应链的交叉融合、分区域绑定,是应对“再出海”的重要策略。
  林雪萍:日本在国外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供应链会跟金融、物流、法规等一起打包进入。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国家级的旅行箱,装满所有所需工具,日本企业家只需开包即用。
  中国光伏行业也是一体化方式出去,但往往是一家企业从上游硅片、中游电池再到下游光伏组件串起来一体化方式布局,比如做电池的企业也都想向上延伸到硅原料,向下做光伏组件,这样去国外很容易吃大亏。
  比如2022年底,中国四家光伏企业受到美国商务部反规避调查,就认为只是光伏组装厂放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的出口方式,仍不符合美国进口光伏面板要求。
  中国企业的抱团,过去只是上下游供应链抱团出海,现在应该有打包供应链服务的能力,包括金融、服务、咨询、物流等,来支持企业应对共性风险。
  避免产业空心化国内可保留更多产业形态
  记者: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还存在哪些误区?
  林雪萍:不能把海外公司当成国内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延伸。在国内,可以拼人力、拼服务,弥补产品上存在的不足,但海外有严格的工会、环保要求,没有管委会这样有力支撑的政府机构,工人也有很强的个性,围绕服务产生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比如国内产品出了问题,可以马上找人调试,但国外就很难。这不仅是成本问题,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海外市场是“中国+”的复制。
  记者:也有观点担忧,产业链出海会像日本那样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林雪萍:美国是存在一定空心化的,所以近年来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日本和德国其实并没有,它们本国的配套是很强的。
  国内是把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给到了海外,会存在一定的产业稀疏化,但不会形成空心化。因为中国现在产业形态成熟度比较高,中国有超大的单一市场,可以保留更多产业形态在国内,那么我们就要引入和培育更多高端化产业链,推动产业向上。
  记者:专精特新企业因为细分市场规模小,必须具备全球拓展能力。它们在拓展全球市场中面临哪些挑战?
  林雪萍:专精特新企业会是出海生力军,还不足以成为主力军。原来一部分企业是中国围绕自主可控而诞生,虽然国内做得相对很好,但无论组织规模还是经验都难以驾驭国际化能力。
  可以培育它们的能力,只有真正走向国际市场,锻炼成一个全球化企业,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否则吃不饱就长不大。同时专精特新企业不应该涉足多元化,而应把现有业务做到全球化,或者跟着大体量企业一起出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综合物流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企业如何打好供应链攻防战
  本文所版面
【第 11 版:供应链】
现代物流报社 http://www.xd56b.com/ 版权所有123
技术支持:喜阅网(www.xpl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