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供应链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研究
□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警务指挥学院 江世豪 摘要: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应急供应链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应急供应链管理体系及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内涵,探讨了应急管理法制体系建设欠完善、应急管理专业化有待提升等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法治化、专业化建设等可行路径。 关键词:应急管理 应急供应链管理体系 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一直受到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指出,到2035年时,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可见,有关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应急供应链管理体系及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内涵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内涵 应急管理体系可以理解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的组织、行为、制度、技术、资源等应急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1]。可见,一般意义上的应急管理体系是由诸多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相关要素所构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有机整体,可以解构为应急管理的领导、组织协调、技术保障以及制度与资源保障等机制。也有学者指出,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解和解读,要牢牢把握“一案三制”的核心要义,也就是要立足于应急管理预案、机制、体制以及法制来阐述和解读应急管理体系 [2]。 (二)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随着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质量需求的不断提升,必须加快现代化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步伐,以及时化解突发事件可能引致的公共安全风险,避免社会安全困扰。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博采众长、摒弃糟粕,使特定组织或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践并引领发展趋势的过程。从宏观视角看,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排斥滞后因素约束,通过机制体制、手段方式等创新优化,以适应应急管理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过程。从操作层面看,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要通过法制体系建设、专业化建设等途径,并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形塑中央与基层协同一致的应急管理新局面。 二、应急供应链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应急管理法制体系建设欠完善 凝聚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精髓的“法制”,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根基。尽管我国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法制框架已基本建立,但仍然存内容定位不清、操作性不强等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频繁的应急管理实践使我国政府积累了一定的突发事件处置经验,也相应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但就法律法规体系而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仍面临在立法中比重小、立法位阶层次比较低、涵盖灾种范围狭窄、逻辑结构较松散以及内容定位模糊等突出短板,这容易造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甚至应急管理失序的混乱局面。有专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部分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措施缺乏法律依据,导致应急政策时常改变,严重影响政府应急管理效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3]。 (二)应急管理专业化有待提升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专业化建设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应急救援领域更是如此,需要加快专业化建设步伐。以民间灾害救援队伍为例,因培训经费不足、专业培训和训练少、救援设备缺乏、管理不到位、身份尴尬以及法律保障不健全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民间灾害救援队伍虽然人员数量庞大,但整个体系的专业化能力并不强。专业化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我国应急管理实践领域非常突出,要建成现代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尚任重道远。造成应急管理专业化能力不强的原因,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厘清应急管理专业化的形成机理,以往学界对于应急管理的观测多关注事后的静态专业化,忽视了专业化形成的动态过程,但急管理专业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过程十分复杂。 (三)应急管理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且缺乏资金持续投入,这成为制约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某些地区可能会遭遇龙卷风灾害,如果要对龙卷风进行精确预警就需要安装密集的监测传感器,而这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但不少地区并不具备这种公共财政能力。而且,智能化技术有其特殊性,应用到不同应用场景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智能化技术如何与具体实际应用场景结合是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地方。还需要指出的是,数据是实现应急管理智能化的基础,但在目前应急管理数字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缺乏数据收集统一口径,不同部门均有独立的数据收集系统,导致收集的数据割裂,难以及时共享和有效利用。 (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短板明显 从整体上看,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但是,以乡村地区为重点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始终是解应急管理之难的痛点,也是大应急管理的堵点所在。具体来说,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少基层应急管理职能并没有随“放管服”改革而有效整合,这既体现在隐患排查、资源共享等日常工作方面,也表现在突发事件应对等关键环节,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尚需进一步加快。同时,不同基层应急管理部门间有关突发事件防范、应对缺乏有效互动和紧密联系,没有形成协同反应机制,各部门间的协同合力有待进一步释放。而且,尽管县级层面的应急预案大都较为完善,但不少乡镇的应急预案则停留在文件层面,悬浮于当地实情,群众和社会组织并不知晓,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应急供应链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法治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首先,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应坚持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提高现有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性、一致性以及协调性。其次,要组织专门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特别是要加快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升其时代性、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最后,要尽快推进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有关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为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合法、有效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 (二)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专业化建设 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首先,因我国各地面临的应急管理风险具有一定差异,基层应急管理部门面临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任务也有所不同,因而应给予基层部门在专业化建设方面较大的自主创新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专业化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完善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最后,应将信息科学技术、生物安全技术、公共管理新理论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应用到应急管理体系专业化建设实践中,以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数字技术赋能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集成,应用大数据、AI、区块链等各种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因此,要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基础上,根据数字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加强规划设计和制度创新,以调和数字技术时代新型应急管理体系与传统规划和制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同时,各地要启动一批适应本地的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项目,切实推进云计算、地理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与应急管理各环节深度融合。最后,要加快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研发,通过政策手段激励相关单位推进数字技术融合成果的集成转化,为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实现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首先需要进一步推进基于“强基专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层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党对基层应急管理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基层自治功能、建构适应基层大应急要求的道德体系,推动政治、德治、自治协同发力,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外部系统性支持,形成“三治强基”的基层应急管理高效系统。其次,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中,应设立统筹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专门机构,确保体制内外力量能有序参与,进而形成多主体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最后,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牢固树立“乡村与城市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因此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补齐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这块短板。 参考文献: [1]钟开斌.螺旋式上升: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J].中国行政管理,2021(05):122-129. [2]王燕青,陈红.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演进:困局与展望 [J].管理评论,2022,34(05):290-303. [3]龙卫东.提高重大风险预防能力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11):83-84. 作者简介: 江世豪 (2002-),男,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警务指挥与应急管理。 |